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三八红旗集体”的幕后故事

理学院大学数学教学中心成立以来,以“培养一流师资和卓越农林人才”为目标,多举措提升公共基础数学教育教学质量,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先后荣获我校“在线教学优秀教研室”、杨凌示范区“三八红旗集体”、陕西省“五一巾帼标兵岗”。这份殊荣来之不易,源于我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策导向,源于学院狠抓公共基础课堂教学质量的生动实践,源于教师“潜心育人”的痴心坚守。

坚持党建引领 打造一流师资

中心现有教师35名,其中女性23名,占比为66%。党员24名,占比为68%。成立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等会议精神,坚持党建与业务“双轮驱动、双融双促”,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理论学习强素养。认真贯彻落实校、院两级党委的决策部署,组织教师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教育方针、二十大精神、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先进事迹等专题学习,并通过主题观影、红色基地研学等强化理论武装、涵育优良师风,凝聚起助推学校发展的强大思想动力。

业务学习强能力。坚持“质量导向”,通过说课研讨、教学观摩、案例分享、讲课比赛、新进教师专项培训等提高教学能力。30余名青年教师顺利通过教学关。15名教师参加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5年内4名女教师斩获一等奖,并获省级奖2项。1名女教师获“示范区最美教师”、校级“优秀教师”等荣誉。

党员带头创先锋。依托院党委 “一支部一特色”品牌,狠抓数学学科竞赛、公共数学课程答疑辅导、课程思政建设等,提升公共基础数学教育教学质量,汇聚起培养卓越农林人才的强大合力。所在党支部入选我校首批新时代党建双创“样板党支部”,并被评为校“先进党支部”。支部书记获校优秀共产党员、思政先进个人等荣誉。

对标“四新”要求 全面提质增效

对标“四新”建设新要求,主动出击、积极进取,在课程体系、资源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夯实育人基础。

构建新课程体系,编订优秀教材。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构建了“以内容体系优化为基础,以资源建设为辅助,以教学形式创新为核心”的体系建设新模式,将成熟的应用案例和数学建模案例等融入教材,结合各专业学生培养需求优化教材内容,出版《高等数学》等行业规划教材6部,其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获全国农业教育优秀教材。

建设课程资源,打造一流课程。通过辅导资料编写、MOOC建设、测试系统引入、试题库建设等,建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融合的多形态课程资源。成立“高等数学”等5个教学团队,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6项、校级教改项目20项,建成省级一流课程2门、校级一流课程6门,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多次在全国教学研讨会上示范交流。

严格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学期初开展教学计划审核、集体备课,明确课程教学要求、重点和难点。学期中开展随堂听课、同行评价、期中考试等检查教学计划实施情况。学期末随机抽取试题实施考教分离,通过集体流水阅卷、开展学情分析等检测教学效果。细化各环节教学要求,保质保量完成了累计20000余学时的公共基础数学教学任务。

突出特色优势 践行学科使命

中心主动对标校党委提出的“强基计划”,认真履行“强基固本”学科使命,以全面夯实各专业学生数学基础、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充分挖掘优势特色,构建基础与能力同步提升、共同促进的“闭环模式”,搭建高水平育人平台。

“答疑辅导”厚基础。2017年初,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共数学答疑室,做好分类指导和帮扶,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将总体上的“漫灌”与因人而异的“滴灌”相结合,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氛围,年受益3000余人。

“学科竞赛”强创新。以数学类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国家级数学类竞赛参赛人数、获奖数量和级别均实现质的飞跃。2021年我校斩获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1项,全国仅17人获奖,实现历史性突破。参赛学生升学率明显提高。

“课程思政”育新人。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3门课程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3名教师获校级“课程思政标兵”等荣誉,1名教师主讲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入选新华网课程思政优秀案例。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