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通过师生的科研攻关,破解我国奶牛良种‘卡脖子’难题,促进我国奶牛产业自立自强,同学们要勇于接过这个接力棒,为强农兴农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近日,在宁夏灵武市奶牛“科技小院”的牛舍里,动物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鹏飞正在为学生们上课,围绕在师生身旁的是由学校奶牛种业创新团队通过活体采卵—体外胚胎生产技术和体细胞克隆技术培育诞生的优良牛群。
灵武市位于宁夏中部,地处黄河东岸,位于世界公认的“黄金奶源分布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奶牛养殖优势。近年来,随着国家奶业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乳业第二大消费国、第四大生产国,奶牛规模化养殖达到近80%。但是,一直以来,我国奶牛产业面临奶源自给率不足70%、育种基础性工作薄弱、优良种源长期依赖进口等问题。
为了破解奶牛种业振兴的“卡脖子”难题,从2021年开始,学校与灵武市政府、宁夏兴源达农牧有限公司,通过凝聚校政企三方力量,在当地共同建设“两院三基地”:即奶牛种业研究院、现代奶牛产业学院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奶牛健康养殖试验示范推广基地和奶牛良种繁育基地,联合开展奶牛育种技术攻关。
2023年5月,灵武奶牛科技小院挂牌成立。建设至今,这里聚集了学校奶牛现代生物技术育种、高效繁殖、疫病防控、营养与饲料科学等领域的25名专家,并聘请灵武市14名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合作导师,常驻基地的专业学位博士、硕士研究生有40余人,真正践行把学校建在基地、把实验室建在牛场、把课堂设在牛舍、把成果落地养殖园区、把人才留在行业的育人格局。
与此同时,灵武科技小院里一项项重大科研成果频出,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2年10月,首批体外胚胎生产移植良种奶牛在灵武养殖基地陆续出生,活体采卵-体外胚胎生产和胚胎移植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2022年11月,首个性控胚胎“试管奶牛”出生,打破国外奶牛种质繁育技术壁垒,首次为良种奶牛装上了“中国芯”, 标志着良种体外胚胎的工厂化生产和应用,为实现国内奶牛良种自主繁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2023年春节前夕,体细胞克隆“超级奶牛”在灵武出生,这是国内首次采用克隆技术对现存群体中的百吨优良个体进行种质复原保存,开启了体细胞克隆技术在良种奶牛育种中担当核心和关键角色的新纪元……
“通过强化产教融合、产学融合、思政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三农情怀,增强学生强国兴农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形成技术创新与应用、高端人才培养、推动产业振兴和乡村振兴的’政产学研’新机制和新模式。”林鹏飞告诉记者,学院围绕国家战略和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产业需求,通过校政企协同育人,形成专业学位研究生项目制培养模式,让学生扎根牧场,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
动物医学院兽医专业的博士生谢成运告诉记者,他已在灵武驻扎了两年多时间,从一开始对奶牛生产的一窍不通,到与牧场工人一起下牛舍,参与给奶牛打针、麻醉,做采血、体型鉴定、B超检查等基础工作,让他从生产上的“愣头青”迅速成长为技术娴熟的“多面手”,如今他正跟随导师靳亚平教授,积极投入奶牛活体采卵和胚胎移植的科研工作,这些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了走进乡土中国深处“自讨苦吃”的意义。
“这两年的驻点生活,让我对奶牛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真正做到了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看到当地的奶牛育种工作在我们的帮助下取得可喜成绩,我发自内心的高兴,让也激励了我学好这门专业,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谢成运表示。
在宁夏兴源达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马佳军眼里,驻扎当地的西农学子和牧场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坚”。“西农科研人才来到这里以后,在牧场管理和育种方面给我们企业带来了巨大改变,现在我们核心种群牛的产量达到16吨以上,并且在疾病防控、奶牛饲养、兽医保健等方面的工作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马佳军表示。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学校和灵武市通过共同建立奶牛种业学院、博士工作站、科技小院等一系列平台,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入开展校地合作。“解决产业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本土人才,真正实现了人才在乡村一线建功立业。”灵武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周文婷说。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