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耕耘
——我校小麦育种专家科研试验见闻
又是一年秋播时。对于我校从事小麦育种的一大批专家来说,这个秋天又要播下多少希望,来年又有怎样的科研梦想要实现?
国庆节后,陕西小麦秋播工作已渐进尾声,我校小麦育种专家们大多已完成了秋播工作。10月17日,在我校农作一站和作物标本区的试验田里,依然还能看到我校部分小麦育种专家和学生忙碌的身影。
在农作一站的一片试验田里,一台大型播种机正在忙碌,小麦育种专家王辉教授和他的助手李学军博士站在田边检查指导,他不久前审定的“西农9871”小麦新品种原种的繁殖工作将要在这片试验田里进行。王教授介绍说,2008年,他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性小麦新品种的选育,目标是在原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水平,完成超高产小麦品种的选育。
在一小块试验田里,记者看到了我校旱农学家、“中华农业科教奖”获得者、退休教授韩思明的身影。在这块试验田里,张正茂研究员的旱地小麦品种“普冰143” 最后一个播期的播种工作正在进行,韩教授不顾年迈前来指导,并亲自持锄劳作。今年,张正茂研究员将通过三个土地肥力、四个播种期、四种播种密度等不同方式的试验,检查该品种对肥力、播期、播种密度的反应,研究“普冰143”高产高效关键栽培技术,为指导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
柴守诚教授的小麦品种“西农2000”第一播期是在国庆期间,现在,试验田里都已经长出绿绿的小苗。就像对待孩子一般,他满怀爱怜,察看出苗情况。今年,“西农2000”高产高效优质栽培技术研究也将按计划进行。
在我校作物标本区,有一块试验田里人特别多。农学院副教授王长发博士正在和他的8名研究生以及几个助手忙着播种。今年,王长发的“9918”等多个低温小麦品系及种质资源选育工作将紧张进行。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校从事小麦育种的专家有近50人,一大批研究生和本科生也参与其中。2008年,他们的工作明确而艰巨:从事常规育种的高翔教授将围绕影响小麦品质的基因做一些基础理论工作,主要完成小麦优质亚基的克隆、表达;致力于生物育种的吉万全教授除了继续运用生物技术手段进行新品种的培育之外,还要进行育种材料的创新工作。谢惠民教授的旱地小麦品种 “西农928”、“西农811”的选育和推广工作走上新台阶;陈新宏博士的“小偃”系列已审品种要创建高产田块并进行产业化示范推广;陈耀锋教授所从事的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和小麦转基因研究将继续深入------
正在周至县杂交小麦制种基地里忙碌的张改生教授电话告诉记者,他的工作任务很繁重:要选育出亩产达到700-750公斤的超级杂交小麦;要对现有已审定的 “西杂”系列杂交小麦进行产业化推广;要进行杂交小麦高产制种技术体系的配套与完善工作。张教授说,有多位老师和40多名在读的博硕士生和他一起进行杂交小麦研究工作。
小麦育种专家王辉教授告诉记者,目前,不论是常规育种、小麦杂种优势利用还是生物技术育种,小麦育种工作都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提高品种产量潜力,如何使品种与多种抗性相结合以稳定产量,如何把品种与栽培措施相结合以充分发挥小麦产量潜力的问题。这些思考,让人感觉到我校小麦育种专家们对自己提出的新挑战。
采访中记者发现,我校小麦育种专家们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认识深刻,大家认为国家提出要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首位,对于我校小麦育种工作者来说,是机遇更是责任。大家干劲十足,一致表示要潜心研究,努力工作,为国家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新的贡献。
小麦育种专家和研究生们在试验田(一)
小麦育种专家和研究生们在试验田(二)
小麦育种专家和研究生们在试验田(三)
责任编辑:杨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