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全球活动主题确认为:“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粮食之本。不让任何人掉队。”世界粮食日所在周为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今年我国确定的宣传主题是“践行大食物观 保障粮食安全”。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任何时候都是真理。
经过艰苦努力,中国以占世界百分之九的耕地、百分之六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从当年四亿人吃不饱到今天十四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农民说,“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
小麦是我国三大主粮之一,学校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小麦育种团队,培育的优质小麦品种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主导了黄淮麦区小麦品种6次更新换代中的4次。“碧蚂1号”推广面积至今全国之最,“小偃6号”在黄淮麦区主栽15年之久,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陕农7859”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西农979”作为国家主推品种在黄淮麦区累计推广1.53亿亩。为“中国碗”装“中国粮”贡献了西农智慧。
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
我国粮食总产量已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的《2022全球粮食危机报告》中显示,2021年有53个国家和地区约1.93亿人经历了粮食危机或粮食不安全程度进一步恶化,比2020年增加近4000万人,创历史新高。我们并没有生活在一个没有饥饿的年代,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没有饥饿的国家。节约粮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粮食汗珠换。树立节俭意识,培养节约习惯,自觉抵制餐饮浪费行为,每个人都责无旁贷。
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
《诗经•生民》记载:“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教稼于此,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往事越千年,学农爱农、为国为农的基因在一代代西农人的血液中流淌着。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学农青年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农业科研工作者胸怀国之大者,矢志强农兴农的优秀品质,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劲头,勇攀农业科技高峰,为践行大食物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青春力量。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