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走进校友】(26)赵士洞:母校给我最宝贵的是勤奋学习精神

image.png

2023年5月23日,当我们打电话给赵士洞校友预约采访时间时,得到的回答是他第二天有一场面向小学生的科普报告,而且过几天还有。这令我们感到十分意外,82岁高龄了,居然还如此忙碌!

25日上午,我们如约赶到赵士洞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办公室,很难把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的他和一位高龄且疾病缠身的患者相。交谈中,我们得知他因患先天性脊髓圆锥部畸胎瘤,1977年至今接受了7次全身麻醉手术。所以,2006年他腰间左侧挂上了连通膀胱造瘘的导尿袋;2017年右侧又挂上了盖在结肠造瘘处的导粪袋。他告诉我们:“2017年5月至2018年12月,我在北大医院住院治疗长达15个月。当时病十分危重,我是从死亡线上回来的人,所以很珍惜现在的时间。”

钦佩西农老师献身教育事业的高尚精神

image.png
与王战和张仰渠老师合影

赵士洞熟练地打开电脑,以“勤奋助我实现梦想”的多媒体,用大量生动的图片展示了他的成长历程,给我们上了一堂丰富的人生大课。

1959年9月,赵士洞进入西北农学院林学系林学专业63(1)班学习。当幻灯片展示毕业前夕他在学校三号楼前的留影时,赵士洞动地说:“难忘西农四年的学习时光,母校给我最宝贵的是勤奋学习精神。”

“回忆起我的诸位大学老师,当时他们大都是四五十岁,全力以赴投入教学,用心对待学生,教育我们一辈子都要勤奋学习,每位都很称职、优秀。我觉得他们每一位都是教育家。即使学校所在地张家岗那时还是穷乡僻壤,林学系教师队伍却人才济济、大师云集。我极为钦佩这些老师献身教育事业的高尚精神。” 赵士洞表示。

幻灯片里,整整齐齐罗列着西北农学院林学系1963届主要专业课任课教师名单。他们是树木学:牛春山、曲式曾、何全华;森林学:张仰渠;测树学:毛绳绪;森林经理学:穆可佩;水土保持学:赵师汴;造林学:王进才、王佑民;树木遗传育种学:邱明光、翁俊华;森林植物病理学:葛广佩、沈谟美;森林昆虫学:任作佛、周嘉熹;党总支书记:秦步玉;团总支书记:尚金铃。

当翻到1963年5月在西安市南郊南五台林场开展毕业论文野外工作的照片时,赵士洞讲述了张仰渠老师与同学们朝夕相处一个多月,与大家同吃住、同爬山、进林子做野外工作的景。

“张老师专业造诣深厚,为人谦和、包容,人格高尚。可以说,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一名老师的所有优良品质。” 赵士洞说,张老师可以熟练运用俄文、德文和英文,上课时除讲述“森林学”教科书上的内容外,还常常把俄文、德文文献中于林业发展的学术前沿第一时间讲述给他们,同时还主动帮助他们学习俄文。

1961年夏,在秦岭火地塘教学林场森林学野外实习期间,师生同住在简陋的二层楼房内,在山上干粮加水就是一顿饭食,躲雨就在大树下面。那时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学生们学习都很努力。“我们常常是白天上山做野外工作,晚饭后老师会和大家一起看采集的植物标本,回答各种疑难问题。可以说,老师们在潜移默化中把专业知识和做人的哲理教给了学生们。”

“母校让我养成惜时如金、勤奋学习的好习惯”

image.png

“受这种浓郁学习氛围的熏陶,我养成了惜时如金、全力以赴、勤奋学习的好习惯。”赵士洞说,如果有一天学校安排晚饭后看电影时,当天晚上他一定会晚睡两个小时,把看电影的时间补回来,完成学习任务。

回忆大学四年的学习历程,赵士洞特别提到令他们终身受益的两本小册子。一本是一年级学习“植物学”时,由任课老师闻洪汉和杨桐春编写的《渭河流域常见杂草名录》;另一本是二年级学习“树木学”时,由任课老师牛春山、曲式曾和何全华编写的《西北农学院校园乔灌木名录》。两本小册子上的植物都按照进化系统排列,前面是植物的常见中文名,后面是其拉丁学名。老师们要求他们强记这些植物名称,并带领学生大声朗读其拉丁学名,而且经常会对他们进行小测验。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他认真实践,收获极大,受益终生。

北京市常见的三五百种乔灌木名称中的大部分,都是我在西农时背诵并牢记的,这为后来从事林学、植物分类及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初步基础。1984年,我在国内首次翻译出版了《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这都得益于当年在母校打下的扎实的植物拉丁文基础。”赵士洞自豪地说。

为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创立和发展作贡献

image.png
为一年级学生作科普报告

1963大学毕业后,赵士洞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今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森林生态学专业研究生,后任该所副所长。1993年,他被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孙鸿烈院士调至北京,任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同时先后任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国际长期生态学研究网络执委和其下属的东亚及太平洋区域网络主席等职。

赵士洞先后从事植物分类和分布、中国植被的历史变化、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评估等研究工作,为学科发展及成果应用作出了一定贡献。自1988年以来,他全程参与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创立和发展工作并作出了重要贡献,荣获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四。2001-2005年间,由于赵士洞全程参与由合国发起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千年生态系统评估”,并为其顺利完成作出了贡献,获2006年扎耶德国际环境奖。

退休前,赵士洞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年退休后,遵循“服务社会、愉悦自己”的宗旨,由学者转型成为一名教师,专注于知识传播工作。他将自己过去几十年的研究成果,数百次到全国各地及112次出国到46个国家和地区野外考察收集的资料和拍摄的照片,凝练总结成“世界植被的类型与区划”“中国植被的类型、区划及保育”和“生态系统与人类福祉”等5个学术报告,走进大学和研究所,向大学生和研究生讲授。他在2011年又加入“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开始为广大中小学生讲授“森林的秘密”和“生物多样性与你、我、他”等7个科普报告。截至2024年6月底,赵士洞已为57所大学、23个研究所和200多所中小学授课、作学术报告和科普报告共计840余次,现场听众超过十万人。

作为校友,赵士洞一直注母校和林学院的发展,曾于1995、2012、2023和2024年在学校、火地塘和安塞站讲学,为母校教学及人才培养工作贡献了力量。

“人生就像走路,难免会有磕磕绊绊,重要的是要用乐观的态度积极面对人生。我希望能将现在的状态再延续几年,在继续给学生们传播知识的同时,向大家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尽可能为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发展再多作一些贡献!”

“我这辈子能在工作中取得一点成绩,首先要感谢党和政府为我的成长提供的极好的环境和条件。就个人而言,在大学读书时,养成的孜孜不倦、勤奋学习的精神起了决定性作用。因此,我感恩母校,更感恩当年教授过我的那些老师们!”采访结束时,赵士洞深地说。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