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自找苦吃”的小院生活让我们成长

——访我校陕西永寿小麦科技小院“锌硒”黄土项目团队

10月21日,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拼多多杯”第二届科技小院大赛陕西区赛在我校落幕,在参加比赛的陕西、甘肃、新疆、湖南、河南、江西六省10所高校20支科技小院团队中,我校陕西永寿小麦科技小院“锌硒”黄土项目团队荣获一等奖。摘得桂冠的背后,有怎样的秘密和故事?

第一名获奖团队接受采访_副本.jpg
第一名获奖团队接受采访

记者:恭喜你们获得该赛区的一等奖。在20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请问你们团队有什么优势或者亮点?

队长、资源环境学院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22级研究生李文虎:首先,我认为我们最突出的地方是真正解决了民生问题,观察其他队伍的成果发现,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农业增产方面,解决的是农村的经济效益问题。虽然经济是民生之本,但农民的健康问题同样不可忽视。我们的项目围绕黄土高原人体锌硒营养缺乏这一现实问题,提出了解决当地农民健康问题的科学方案。其次,在理论创新方面我们也小有成就,通过多年的田间试验,我们最终筛选出了高硒高锌的品种,建立了高效的硒锌施肥技术。最后,我们解决了农业技术最后一公里问题,老师带领我们与上、下游企业对接,形成了完整高效的产业链,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村民“大骨节病”频发的问题。我们通过一次次实践,真正做到了服务乡村振兴。

记者:在永寿小麦科技小院的学习和工作中,你们的感受和收获是什么?

队员、资源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专业21级研究生丁玉兰:在学校中学习的大都是理论知识,我们每天研读文献、开展实验,虽然很充实,但时不时会怀疑自己做的东西到底有没有用。但加入科技小院后,通过和老百姓零距离的接触,我们把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中,在基层一线中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惠及这么多农户,亲眼看到我们团队研究项目的意义所在,这种能够助力农业发展的成就感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可以说科技小院拆了学校与社会的墙,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架起了我们与农业发展的桥梁。

队员、资源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专业22级研究生佘文婷:刚来到小院时,我们感觉到环境确实比较艰苦,大家还是比较抗拒的。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丁玉兰师姐了,她是一位少数民族,由于饮食习惯与我们不同,科技小院工作任务重时,总是靠着馒头或者泡面充饥,偶尔任务较轻时自己才去做饭。有时候师姐吃不饱就要继续下田开展工作,真的让我们很心疼。还有张丰师兄,由于实验的设计需要,我们常常需要分装多种不同的肥料配方进行人工深埋施肥。遇到需要施肥量多的时候,师兄常会干到凌晨两三点,手上也磨出了许多水泡。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我们也有很多幸福的时刻,中秋节期间因停电屋里一片漆黑,队员们一起打着手电做实验、互相鼓励的场景让我感受到这个团队无比的团结与温暖。

评委专家在了解“锌硒”黄土队的创新研究情况_副本.jpg

评委专家在了解“锌硒”黄土队的创新研究情况

记者:此次大赛的主题是“解民生,治学问”,你们如何理解?

队员、资源环境学院植物营养学专业22级研究生张丰:简单来说,就是立足专业所学来解决民生问题。作为一名农业高校的研究生,我们就应该将解民生与治学问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中要求我们,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科技小院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们将科技技术带到田间地头,在服务“三农”建设中,自找苦吃,既写顶天文章,又建立地成效。

永寿小麦科技小院师生们的日常工作之一 团队提供照片_副本.jpg

永寿小麦科技小院师生们的日常工作之一  团队提供照片

记者:永寿小麦科技小院的经历,对你们未来人生规划有什么影响?

队员、资源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22级研究生关裴奕:在参加科技小院的过程中,我们找准当地居民硒锌元素摄入不足这一着力点,从细微处入手,真真正正帮助到了当地农民,这一过程带来的成就感让我更加坚信了服务“三农”的信念。以后我想继续深入到“三农”一线,继续发现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自己所掌握的农业本领,助力当地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的幸福感!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