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奋进新征程】(5)赵晓峰:用行动书写时代答卷

从一名博士毕业生到学院院长,从一名青年教师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十一年的西农生涯,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院长赵晓峰教授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他力学笃行、履践致远,孜孜不倦奋战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一线,斩获荣誉无数。他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是:“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耐力,如果你荒废了大学光阴,就会在这一段人生的赛程中被刷下来。”

2_副本.jpg

潜心研究 科研成果丰硕

“要在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及时回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一定要深悟要义……”党的二十大刚刚闭幕,赵晓峰就立即组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研究”课题组,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展开热烈研讨。

作为项目首席专家,赵晓峰认为科研要紧贴时代发展的脉搏,通过深入学习和交流研讨使课题组成员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从而提升研究的深度、广度和高度。他的前瞻性和对探索维度的把握常令人叹服。

1 (2)_副本.jpg

2011年,赵晓峰博士毕业进入我校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执教,作为农村社会学研究团队的带头人,多年来,他深耕于新型农民合作社发展与中国乡村治理研究领域,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学界较早提出推进生产服务领域规模化这一概念。同时他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专业性合作是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基础,综合性合作是农民合作社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些观点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为国家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教十余年里,赵晓峰在科研上不断取得突破。他先后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和陕西省社科重大项目等省部级及其他各类项目20余项,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中国农村观察》《农业经济问题》《青年研究》《社会学评论》等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被CSSCI收录50余篇,所著《社会治理的中国经验》一书入选国家“丝路书香工程”项目。同时,他还入选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陕西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撰写的咨政报告多次获省部主要领导的肯定,并作批示,极大提升了我校社会学学科的影响力。

身兼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多重身份,赵晓峰学术上依然能保持硕果频出。“赵老师的精力比我们年轻人还旺盛!”大家的笑谈背后,是赵晓峰牺牲无数个本应陪伴家人的时间换来的。

“学院的日常管理工作占据了周内大量时间,节假日的时间就挤出来做课题研究,再利用寒暑假进行大量调研和集中写作。”赵晓峰向记者道出了他的“平衡之术”。除了这些被占用的节假日,他把休息时间无限细分,无数个寂寥夜晚,多少个通宵达旦,都有他伏案不倦的身影。

“有时我晚上加完班回家,经常看见赵老师的车还停在学院楼下,他这种专注与勤奋,也激励着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干劲儿十足!”课题组成员胡卫卫说着向记者展示课题组微信群里的最新动态:“大家经常在群里分享自己的最新学术成果,其他人都会留言支持鼓励!” 这个积极向上、学术氛围良好的集体,离不开赵晓峰这个“领头羊”的付出。

严谨治学 创新育人模式

“我在研究生阶段,导师要求我们养成阅读社会学经典著作的习惯,在这种严格要求下,我用了一年半的时间,逐渐进入研究状态,从此渐入佳境。”赵晓峰说道。

得益于此,赵晓峰将这种阅读经典的学习方式引入到教学实践中。2014年,他和几位同事一起在学院发起成立了“四为”读书会。

“四为”取自宋代理学大师张载的“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读书会成员选择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哲学、法学等学科最为经典、基础的著作进行阅读,每月最少阅读5本经典著作,读书会实行“导师组”负责制、统分结合教学、系统化阅读培养模式,定期开展读书汇报。创办8年来,已形成千余篇300余万字的读书报告、论坛纪要、读书感想、回乡记、读书札记等。这项读书活动不仅树立了学生的高远理想,也奠基了学生丰厚的学识素养。

如今,“四为”读书会已成为人文社会发展学院以经典阅读、经验训练、专业化研究构建“两经一专”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亮点。

经典训练之后,学生便进入经验训练——调研实践环节。今年7月,学校2022年暑期社会实践“探寻社会治理的‘中国奥秘’”专项调研活动启动,由200余名师生组建的51支调研队伍,奔赴福建、广东、甘肃、河南、江苏等12个省份,主要围绕城乡社会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合作、网格化治理、数字乡村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等内容开展调研。“在下乡入村调研中,使农情教育能够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培养学生知农爱农,服务 ‘三农’的家国情怀!”赵晓峰表示。

他认为,通过经典训练和经验训练使学生打好“基础”,再以专题项目研究培养学生的学术志趣,引导学生实现从“社会学学习者”向“社会学研究者”的角色转换。“通过有针对性的专题训练,学生能够聚焦找准研究方向,‘打一口深井’,从而在将来能够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赵晓峰说。

从 2017 年到 2021 年,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学生主持国家级科创项目 20 项,科创项目申请率平均每年增长15%,参加科创竞赛活动的人数逐年攀升,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超过 80%。

踔厉奋发 推进学院发展

2015年,赵晓峰开始担任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主任,接触到学院管理工作,到如今他已经成为全面主持学院行政工作的院长,他的科研之路与学院的发展紧密交织。虽然行政工作占据了不少做科研的时间,但在赵晓峰看来二者之间又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尤其我们做社会科学的,接触行政工作会增强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利于我们在研究中转换思维,跳出事物的本身看待问题。”赵晓峰说。

在学院发展方面,赵晓峰认为人才和学科建设是关键,要留住人才,必须要有学科支撑,为此他积极推动学院学科建设工作。在他眼里,“只要有一线机会,就要付诸百分之百的努力”。2018年,他和同事们抓住学校调整学位授权点的机会,积极申报,使学院成功获批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2020年,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学院联合西安交通大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和兰州大学等相关单位的社会学学科负责人发起举办“西北社会学论坛”,已先后在我校和兰州大学举办两届,今年将在宁夏大学举办,对于推动西北地区社会学学科发展,提升学校和我省社会学的专业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作为。当前,围绕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需求以及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涉农高校“新文科”建设又一次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文科建设需要致力于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使他们能够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中华民族崛起的过程中,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贡献智慧和力量。”面对未来,赵晓峰再一次将目光投向了前方。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