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添彩党旗】(15)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杨小军教授团队

动物营养与健康养殖科技创新团队由杨小军、姚军虎、孙青竹、徐秀容、曹阳春、杨欣、邓露、任周正、雷新建、刘艳利、武圣儒、张俊、蔡传江组成,是我校家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农业农村部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家畜生物学与健康养殖“双一流”学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团队积极面向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战略需求,以动物营养基础原理和调控核心科技为突破口,针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健康安全”等现代畜牧业急迫需求,创建了畜禽现代“营养势”理论体系,创新研发并推广示范了“成体系、可落地”的健康养殖解决方案,在畜禽精准营养指南、动态饲料数据库、生物饲料开发等方向取得重要突破,于2020年成功入选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

团队如家  幸福倍增

“老师,我还是想留在团队,留在西农继续读研究生。”2013年暑假,学生刘艳利的一个电话让杨小军老师动容许久。

本科期间,刘艳利就被杨小军老师讲授的《动物营养学》课程深深吸引,面临读研院校抉择时,她毅然放弃了保研中科院的机会,决定留在了杨小军老师带领的“动物营养与健康养殖科技创新团队”,这像家一样的团队。

10多年来在团队学习成长,刘艳利硕博就读期间每天早早在实验室忙碌。为了给团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直到博士课题完成才出国留学。学成归来后,她依然选择留校任教,回到我校这片滋养、培育她多年的热土。

2_副本.jpg

像刘艳利一样,团队中10人具有海外经历,5人入选省级及以上人才计划,融合了中国、美国、瑞士、瑞典等国际知名高校教育背景。

团队先后主持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制定陕西省地方标准7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相关研究成果在Gastroenterology、Animal Nutrition等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150余篇,培养毕业博硕士研究生超过150人,曾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加入团队我很幸福,能够和优秀的人一起进步是我的荣幸,大家其乐融融的一起干活儿,各司其职,团队也尊重个人发展。”青年教师刘艳利的脸上露出孩童般开心的笑容。

幸福感和获得感倍增的还有18级博士朱宇飞。在杨老师的指导和支持下,朱宇飞科研和产业一起抓。为了给团队留下给更多项目,他主动申请博士延期毕业一年,帮助团队促成了大禹生物(西安)产业发展研究院的顺利落地,为团队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聚焦产业   社会担当

团队一直致力于家禽健康高效养殖技术的开发与推广。2018年,团队与略阳县科学技术局深入合作,尝试技术精准输入深度贫困县。

经过几年探索,当地百姓养殖乌鸡的技术水平显著提升,收入也多了。与此同时,团队发现乌鸡养殖中“标准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品牌溢价效益较低”的产业问题,于2021年5月成立略阳乌鸡产业发展研究院,与其他院校、当地政府共同打造以地理标志性产业为基础的特色化乡村振兴新模式。

针对畜禽消化道等科研问题,团队成员不断完善相关健康评估体系,针对性研发优化畜禽饲粮营养调控方案,并在畜禽胃肠道微生物及畜禽表观调控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引领我国奶畜能量高效利用的营养调控机理研究,改善了饲料转化率。团队于2019、2020年分获陕西省科技技术进步二等奖、一等奖。

“每年我们国家要从国外进口一亿吨大豆,其中85%都用在饲料里,在粮食安全这一方面,很大程度上是饲料粮的安全问题,所以作为研究者,我们的专业自豪感特别强!” 杨小军教授谈及于此,幸福感溢于言表。

立德树人  薪火传承

团队成员姚军虎教授在校工作36年,他治学严谨的精神给同学们都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每年新生的入学报告会上,姚军虎教授的科研文章写作培训课程总会如约而至,从标点单位到格式术语到科研经验,细致传授,深受一届届学生好评。

1_副本.jpg

因为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自团队建立22年来,先后培育了像刘艳利、朱宇飞、武圣儒等优秀的青年人才,其中任周正副教授入选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中姚军虎、邓露、任周正老师皆入选我校“高层次人才发展支持计划”。

团队带头人杨小军教授主张从办学理念、使命担当、集体人格三个层面打造团队文化,引导学生根植“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精神价值,肩负“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乡村振兴”使命担当,塑造新时代农科人“诚朴勇毅”集体人格。培养一批理想信念坚定、畜牧情怀深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坚实基础理论、学科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卓越畜牧人才。

团队始终以四大学科使命为己任,秉持着“道德自律、文化自信、学习自鉴、人生自强”的精神,承担起‘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乡村振兴’的使命担当,不仅入选2021全国研究生百个样板党支部,还被评为2021年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

“我们是一个幸福的团队。”团队现任领头人杨小军教授满脸微笑着说,“对于科学研究和产业创新,我们任重而道远。很幸运遇到这些孩子,希望我们的一代代学生能够接好产业扶贫的接力棒,搭上新时代农业发展的高速列车,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接续奋斗!”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