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迎校庆发展成就展】图书馆发展巡礼

以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为中心,努力创建一流大学图书馆

  合校以来,图书馆紧紧围绕学校的新定位、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坚持以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为中心,努力创建一流大学图书馆,实现了由传统到现代、由手工到自动、由封闭到开放的历史变迁。馆舍面貌焕然一新,馆藏资源大幅提升,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充分发挥了服务教学科研、支撑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的功能和作用。

以新馆建设为契机,努力改善馆舍及设施条件

  2004年,南校区新建的中心图书馆、北校区扩建的图书馆先后竣工并投入使用。截至目前,馆舍面积达到3.2万平米,设置阅览席位2964个,分别比合校时增加了1倍和3倍,设施设备条件更是今非昔比,宽敞、明亮的现代化图书馆成为读者心目中的“天堂”。

  一是以现代化、人性化的设计理念新建、扩建馆舍,努力创造温馨、自然、舒适的治学环境。馆舍内部开放式、大空间、大进深、无隔断的结构布局,实现了藏书、借阅、咨询、休闲一体化;超大面积玻璃窗户和多个采光天井,使馆舍更大范围地自然采光;安装了中央空调系统;馆内设置绿化区,实现了“园中有馆”、“馆中有园”的理想格局。

  二是采用先进的设备设施,为现代化管理服务奠定了基础。安装了一体化安防系统,包括消防控制系统、电视监控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和门禁系统,使图书馆的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升。装备网络设施设备、建设图书馆局域网,为现代化管理、创新服务奠定了基础。组建了6个电子阅览区,配备588台计算机,为开展电子文献阅览服务提供了条件;在书库、阅览区及过厅安装了地面、墙面电源插座、网口、无线路由器,方便和满足了读者使用电源、网络的需要。

  三是注重文化氛围建设和环境改造,不断提升图书馆的文化品位及吸引力。近年来,图书馆陆续在墙壁、立柱的适当位置悬挂书法、绘画、照片等艺术作品及名人名言,营造了一种生机勃勃、健康向上、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充分挖掘空间资源,在过厅、走廊配备沙发、靠背椅、休闲椅,以备读者随时休息;在可以利用的空地,根据位置情况配备多种自习桌椅,以缓解阅览席位不足的问题。在北校区图书馆新建两个多功能阅览厅,包括电子阅览区、WiFi体验区、多媒体研讨室、微电影编辑室和新产品发布区等五个功能空间,可同时为200名左右读者提供服务;在北馆南北两楼之间改建了阅读广场,配备防腐木桌椅,成为读者休闲阅读的好去处。
 
以馆藏资源建设为核心,着力提升文献信息资源保障能力和水平

  馆藏资源是服务的基础,是图书馆最为宝贵的资源。合校后学校在抓紧馆舍建设的同时,持续加大文献资源建设的经费投入,从2000年的19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每年1500万元。15年累计投入文献购置费1.18亿元,年均达到786万元,为馆藏资源建设提供了比较充足的资金保障。

  一是及时调整文献采访策略,制订馆藏资源建设发展规划。根据学校新增学科专业,图书馆通过多方式、多渠道获取相关书目信息,与出版机构、发行商紧密联系,及时补充和完善了新增专业的文献资源,保障了新上专业教学的需要。随着电子型文献的迅速发展,图书馆及时调整文献采访策略,结合“985工程”、“211工程”实施,提出了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目标和任务,逐年加大电子资源的建设力度,把容量大、使用方便的电子型文献作为馆藏建设的重点。制订了我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及电子资源建设5年计划。

  二是保持纸质文献适度增长,超常规建设电子资源,使馆藏资源总量和质量大幅提升,文献载体结构发生历史性转折。目前的馆藏纸质文献已达到223.7万册,比1999年的165.4万册增加了58.3万册;馆藏电子文献达到6516959册(包括中外文的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比1999年的10000册(中文电子期刊)增加了650倍;各类型数据库共计129个(包括文摘、全文、分析工具、检索工具),比1999年的7个(均为光盘检索类数据库)增加了18倍。包括国内常用的CNKI、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SCI、EI、SSCI三大检索数据库及Nature、Elsevier ScienceDirect、ProQuest 学位论文、SpringerLink电子期刊及电子图书、Wiley Online Library等国外一些重要的全文或文摘数据库,都有收藏。馆藏资源总量大幅增加,馆藏资源等级显著提升,馆藏电子资源已经超越纸质资源,占资源总量的60%以上。

  三是保证重点学科,突出馆藏特色,拓展馆际合作共享,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近年来,图书馆认真调研分析我校重点学科文献的收藏情况,一方面查漏补缺,对收藏的重点学科相关经典教材、权威著作与重要文献等进行调研,对馆内缺藏的1000余种图书进行了补藏,提高了重点学科文献的保障率。另一方面调整加大经费投入,确保重点学科的文献力争达到研究级收藏。为了突出和固化特色,目前正在致力于“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数据库”、“黄河中上游水文资料数据库”、“农业古籍文献数据库”等系列数据库及“农大文库”的建设工作。为保障读者日益增长、不断变化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图书馆积极开展馆际合作,完善共享机制,先后与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SHL(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NST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等机构进行资源合作共享,并在图书馆网站直接链接CALIS、CASHL、NSTL的相关服务平台,凡我馆缺藏的文献,读者如有需要,都可以通过文献传递的方式及时获得,有效提升了资源共享与保障的水平。

  现在,图书馆基本形成了以生命科学为龙头,农林水学科为主体,旱区农业学术文献为特色,纸质载体与电子载体并举,馆藏资源与外部资源相结合完备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坚持现代服务理念,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全力推进服务创新及服务能力建设

  服务是图书馆的天职,是图书馆的根本任务。长期以来,图书馆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现代服务理念,把“尽职尽责为教学科研着想,全心全意为师生员工服务”作为对事业的庄严承诺,依托信息技术手段,全面推进服务创新及服务能力建设,使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一是积极引进现代技术和手段,推进服务工作自动化、网络化。合校前,图书馆服务主要以人工服务为主。为了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2002年引进自动化管理系统,主要工作初步实现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自动化、网络化管理与服务。2004年改用新的汇文管理系统,全面实现馆内业务的一体化、网络化管理。2005年进行网络环境建设和改造,建成快速交换式以太网的图书馆局域网络环境,南北校区图书馆组成一个整体网络,通过光纤与校园网千兆连接,网络资源全天候对外开放。2002年建成图书馆网站,先后进行了3次改版及功能升级,现已成为非常重要的服务窗口和读者获取文献信息的主要通道,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全面进入网络时代。

  二是积极采用信息技术和方法,推进文献资源的深度整合、有效揭示及充分利用。2002年完成馆藏电子期刊和印刷版期刊的整合,建立了期刊导航系统,实现电子期刊、纸质期刊到OPAC链接;2011年完成馆藏资源元数据级的整合,并与百链系统衔接,建立了功能强大的统一搜索平台,实现了便捷、精准的一站式信息发现、获取和馆外资源免费传递。建成了移动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移动服务,读者可通过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阅读与获取馆藏文献信息,图书馆服务不再有时空界限的限制。为方便读者借阅和强化图书管理,引入RFID射频技术,建成图书自助借还系统,读者在书库、大厅可以随时进行自助借还和信息查询。图书馆名副其实地成为没有“围墙”、全面开放的图书馆。

  三是积极拓展服务内容,深化服务层次。合校初图书馆服务以图书借阅、期刊阅览、参考咨询、课题查新、检索课教学等传统服务为主,基本围绕纸质文献展开。随着图书馆网络化、信息化服务环境的形成,图书馆强化新技术应用、数字资源建设、馆员素质提升,积极拓展服务内容,深化服务层次,建立了学科联络员制度,开展学科化服务。从2010年开始,根据我校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及研究领域发展情况,有计划的开展了面向专家教授的学科化信息引导和推送服务工作。新增了基于文献计量学的科技论文分析评价服务、论文查收查引服务,连续多年发布我校SCI、SSCI、EI论文收录情况通报。新增网上文献传递服务,通过 CALIS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管理系统,读者可以及时、免费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资料。2007年顺利获批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成为中西部地区唯一一所农学类教育部授权具有科技查新资质的高校图书馆。目前,自动化、网络化、知识化、学科化、个性化服务已成为图书馆服务的主要模式。

  四是顺应读者需求,多次延长开馆时间。1999年,图书馆周开馆时间只有70小时,2000年增加至72小时,2004年增加至76小时,2009年增加至目前的98小时。实现了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22点不间断对外开放,是国内开馆时间最长的高校图书馆之一,超过教育部规定的周开馆时间不低于70小时的标准。

  通过不断技术应用和服务创新,图书馆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图书馆年均接待读者入馆学习200万人次以上,数据库点击下载量年均超过1200万篇次,传入(出)文献年均超过1000篇以上,读者满意率连年维持在90%以上。

  展望未来,图书馆将继续以提升服务保障能力为中心,以国内外同类著名大学图书馆为标杆,努力创建一流馆舍、一流馆藏、一流队伍、一流服务,在服务教学科研和支撑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中再立新功。

终审:杨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