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我校专家在河南多地指导抗旱工作


平顶山白龟山水库已近见底


我校专家与平顶山市农业局科技人员查看玉米受旱情况


专家组在漯河市召陵区了解玉米受旱情况

  8月4日至6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农学院和中国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相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赴河南省旱情严重的漯河、平顶山、汝州、新乡等地开展抗旱调研和技术指导工作。

  河南是全国粮食主产区。6月上旬以来,河南大地持续干旱,平均降水量仅为96毫米,较常年同期(240毫米)偏少60%,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少值。由于持续少雨,致使地表水严重短缺,引黄灌区水源不足,全省近35%的小型水库基本干枯,50%以上的中小河流断流,地下水位下降5-8米,半数以上灌溉井水干涸,秋粮受旱面积2714万亩,其中重旱863万亩。

  专家组先后深入河南省漯河市的召陵区、舞阳县,平顶山市的叶县、白龟山水库库区,汝州市、新乡市人民胜利渠灌区等地,走访当地防汛抗旱部门、农业部门及抗旱一线的干部群众,共召开座谈讨论会7次,访谈基层技术人员及村民30多人次。专家组就当前的干旱状况及旱情发展趋势、农村人畜饮水困难情况、水库蓄水状况和应急供水情况、用于农业灌溉抗旱的井灌及灌溉配套设施情况等进行了调研,对严重干旱田块进行评估,并就后期改种计划提出建议。

  针对旱情,专家组就当前河南抗旱工作提出建议:一是开动一切水源,加快灌溉进度,扩大灌溉面积,减轻干旱对玉米造成的不利影响;二是肥水齐攻,促进生长发育,并做好高温造成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三是做好分类管理,对于展开叶在16片以上的玉米,加紧灌溉可正常成熟,在畜牧业发达地区,还可考虑玉米青贮。

  实地调研发现,河南多地部分灌溉渠道未进行衬砌,特别是斗渠和农渠,导致水流速缓慢,流失量大;部分地区田间电力设施没有配套,遭遇严重旱情时以柴油机抽水成本增大;在灌溉用水极为短缺的情况下,大部分村民仍然采取传统的大水漫灌法等。对此,我校专家组提出后期应对干旱的建议:完善灌区渠道、电力配套设施;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提高用水效率;加强老井改造,同时考虑小型水库联网运行;调整种植结构,改水田为旱田;按照市场化规则,组织农村抗旱技术服务队,保证在外务工人员的农田灌溉。
 

终审:杨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