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我校宝鸡校友会成立大会在宝鸡市举行,200多名校友欢聚一堂,共叙友谊。会议间隙,记者采访了部分校友,亲身感受了他们浓浓的西农情怀。
张民义:牢记师长教诲 为母校赢得更多荣誉
张民义,男,兽医1978级校友,宝鸡市政协主席,我校宝鸡校友会会长。上学期间,张民义曾担任班长。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基层工作。张民义表示,30多年来,对学校特殊的情感始终没变。学校对专业素质、做人等方面的培养,为自己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0多年来,始终为自己是个西农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张民义说,母校在民忧国难的乱世中诞生,在祖国解放后的春天中奋发向上,在改革开放、合并组建后创造了无比的辉煌。作为校友,为母校发展取得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多年来,宝鸡地方校友继承母校优良传统,在各个领域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取得了骄人成绩,为母校赢得了荣誉。母校宝鸡校友会的成立使在宝鸡工作和生活的校友有了自己的家。作为首任会长,深感责任重大。将和理事会成员一道,把宝鸡校友会打造成校友与校友之间、校友与母校之间沟通的桥梁、合作的舞台、情感的纽带。校友们将牢记母校老师的深切教诲和母校的教育之恩,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为母校赢得更多的荣誉。
王同川:捐资助学西农情
王同川,男,农化1978级校友,上海川睿投资中心董事长,我校宝鸡校友会常务副会长。王同川的人生经历可谓丰富多彩。上学期间,王同川的学习成绩位列年级前三。毕业分配时却没按分配方案去省农科院,而是去了陕西省水利学校任教,后又到基层任职。在他43岁的时候,又下海与家人创业经商,取得辉煌成就。今年6月18日,王同川捐资100万元在我校设立“王同川奖学金”,用以奖励品学兼优的母校学子。
王同川告诉记者,回顾他30多年的经历,有几点体会。一是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看谁能抓得住;二是做事要做自己熟悉的事情。他所从事过的教育、行政、商业等行业,都没有脱离所学的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三是要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王同川表示,他今天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母校的培养。回母校设立奖学金,就是要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在校学子努力成长、成才,为母校增光添彩。同时懂得感恩,回报母校、回报社会。
李爱玲:只要路过杨凌就回母校看看
李爱玲,女,森保81级校友,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从1985年毕业至今,李爱玲一直在宝鸡工作。1999年学校合并组建和2004年学校70周年校庆都曾回校参加活动。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学4年给她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浓浓的师生情、同学情。
那个时候大家学习都很用功,每个人都深感自己责任重大,立志要学有所成、回报社会。学校对大家学习也抓得紧,老师们更是敬业、负责,恨不得把自己平身所学在有限时间内传授给大家。
她们系当时就她们一个专业一个班,全班20个男生,8个女生。由于专业原因,她们要经常出去实习。受当时条件限制,每次出去实习都得自己背锅碗瓢盆和食材,男生们都会主动承担,带实习的老师和大家一起同吃同住。有的地方条件艰苦,没有房子住,只能在庙里打地铺。老师要提前去买麦秸,等同学们实习回来,老师已经把麦秸铺好。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处得十分融洽。直到现在,一直和老师、同学都有联系。
谈到学校现在的变化,李爱玲感慨万千。她上学那会,除了教学楼、宿舍楼,其余空地上种的都是麦子,和现在无法相提并论。她深深为学校发展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和自豪。每次路过杨凌,都会回学校转转。时间宽裕就和留校同学一起转,时间紧自己在学校转转就走了。祝母校的明天更美好!
卢禹蓉、曹红胜:努力工作 为母校争光
卢禹蓉,女,工商管理2009级校友,现在宝鸡凤县留凤关镇司法所工作。曹红胜,男,农水2006级校友,现在宝鸡凤县水利局工作。
接受记者采访时他们表示,尽管才离开学校不久,但每每提到西农,不免还是有点激动,心里充满浓浓的思念之情。他们认为,在学校悠久历史、浓厚学习氛围熏陶下的西农学子勤劳、踏实,能力强、素质高,深受基层单位和老百姓欢迎。在校求学期间,除了认真学好专业课外,卢禹蓉参加了大学生艺术团和辩论队,还在学生会担任学生干部。曹红胜参加了“三农”研究协会和校报学生记者团,这些经历不仅给他们的大学生活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还锻炼了他们写作、交流、独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对他们毕业面试和工作很有帮助。
在学校建校80周年暨合并组建15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他们祝愿母校事业蒸蒸日上、蓬勃发展。希望学弟学妹们珍惜在校大学生活,多方面锻炼自己,将来成为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他们也将继续秉承“诚朴勇毅”的校训,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工作,为母校争光添彩!
终审:杨耀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