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以本为本】(71)思修基础课:以“真、善、美”铸魂育人

近年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按照学校“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高素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不断强化教学顶层设计,以“真、善、美”为主线打造更具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的思政金课,不断增强思修基础课教学实效,持续提升学生课堂获得感。

讲“真”知,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

用好课堂主渠道向学生传递真知,用国家建设、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告诉学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一是持续强化学习氛围,打造学习型教研室。教研室通过青年教师沙龙、读书会、政治理论学习等渠道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等理论著作,做到“明道、信道”,增强思修基础课理论性,不断延展课程内容深度,做到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

二是加强理论研究,以科研反哺教学。教研室成员在光明网等重要理论平台发表《集体主义在战“疫”中绽放光芒》等理论文章,积极撰写《关于应对西方污名中国抗疫的政策建议》等资政建议,主持获批“陕西省社科界2020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等省部级科研项目。

三是认真挖掘“四史”知识,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支撑。充分依托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向学生阐明时代新人的历史责任,厚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播“善”念,激发学生知行合一向上向善

在课堂上传播“善”念,帮助学生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治素养,激发学生知行合一、向上向善。

一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教研室成员在认真履行“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基础上,不断对个人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向新疆贫困地区农户主动发起爱心援助,通过自己的言行向学生“润物无声”传递正能量,引导学生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理念纳入人生目标考量之中。

二是传道解惑,用强大的真理感召学生。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及“感动中国人物、时代楷模”等人物群像,运用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等理论知识进行深度分析,以强大的真理感召学生,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严守法律底线,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是知行合一,引导学生脚踏实地践行“善”念。教研室成员积极承担班主任、社团指导教师等公益职务,认真指导学生完成“陕西脱贫攻坚大走访”、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指导学生克服“知行分离”的难题,通过具体的道德实践提升道德修养与法治素养。

传“美”学,带领学生与美相伴向美而行

在课堂上增加美育内容,致力提升学生美的素养,塑造美的心灵。

一是发现专业之美。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针对不同学科专业对教学内容作出新的调整,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旁听新生研讨课、关注专业发展动态等方式多渠道获取专业概况,在教学中结合学科专业成果、学科发展前景、业内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带领学生发现专业之美,增强学农爱农意识。

二是感受科学之美。教学中不断丰富、充分运用“西农案例故事库”,结合学校历史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丰硕成果向学生展示农林科学之美,引导学生传承“西农精神”,恪守“诚朴勇毅”校训,立鸿鹄志在科学事业上攀登高峰。

三是感悟自然之美。通过朱显谟院士“一生唯愿黄河流碧水”等故事阐述,以及学校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方面所做的典型工作,向学生阐明国家“绿色”发展理念,激发学生作为农林高校学子的“生态意识”,从内心深处敬畏自然,感悟自然之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四是追求人格之美。在“人生的青春之问”等章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分析时下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追求品格、品德、心灵之美,在人格美的熏陶中涵养性情、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品位,做心智健全、品德高尚的时代新人。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