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春风化雨,数十万桃李芬芳。无论身在何处,母校总是那萦绕心头的牵挂,总是学子建功立业的坚强后盾。这里的人和事,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发展和未来,总是能牵动每一个和她息息相关的人的神经。
有什么想对母校说的吗?有什么想对老师说的吗?有什么想对学弟学妹说的吗?有什么良言建议吗?或者有什么想吐槽的吗?党委宣传部在新闻网策划开设了《桃李芬芳吐真情》栏目,欢迎海内外校友、广大学子诉心声、吐真情,共促学校追求卓越,内涵发展,早日实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欢迎广大校友、学子踊跃投稿(QQ:641974757,QQ邮箱:641974757@qq.com)
在清华读书的过程中,在母校形成的良好作风一直伴随着我不断进步。对比两校的学习生活,有几点比较深刻的体会供母校参考。
学术与学习
清华的学术氛围比较热,一方面老师们会经常跨院系做报告,同时也会邀请更多学术大牛到相关院系讲述自己的科研经历,耳濡目染的同学们就会了解更多知识,无论是本专业还是别的领域。有政策解读的,有针砭时弊的,建立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对一些科研过程,社会现象提出异议,报告或者讲座多是一种讨论的形式,提问环节基本上穿插于整个演讲过程。同时,人文社科类讲座与科学技术类讲座分得比较清楚,定位相对来说比较精准。
母校也有一些大赛,如电子设计,机械设计,数学建模,甚至一些公益活动等,但个人认为宣传力度不是很大,像数学建模等比赛还可能有多个院系的同学一起参加,其他的多是院内宣传。在清华这边,不太相同的是,不管是什么比赛,都会公布在mfo平台上,在校内主干道上都有相应的展板,持续一段时间,像这样就算不是专业的,如果感兴趣,也可以报名参加,增加了多样性。
本科生进入实验室的频次比较高,无论是课业要求,还是小项目,他们总能无缝对接到更多的教授。如,本科生毕业设计大多是研究生课题组某个小分支,由老师统一安排,在研究生师兄、师姐带领下完成的。在大四下学期里,他们也需要和研究生一样,奔波于实验室和学习室,参加课题组会议和讨论,一学期下来,他们不仅顺利完成了毕业设计,有的还发表了高水平的论文,撰写了专利。母校在这方面也有很多类似之处,比如小学期制度,当时本科机制专业是比较忙,比较累的,我们不够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想,其实得到的更多。
就机械专业来讲,清华本科也是在小学期进行实习,如金工实习,机械制图,外出实习,他们经常去的地方是包头第一机床厂,本专业内部不同方向的同学实习单位也不相同,与将来要从事的专业领域也比较相关。
由于清华机械这边的横向和纵向课题比较集中,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都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要求,博士至少应有一次国际会议演讲经历。很多硕士更是一年有好几个月在外边,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这一点我感触比较深,我在济南二机床实践,是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一个子课题。 呆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对结构理解得更加透彻,也有利于实验和优化设计,同时,工厂里关注的不是长篇大论,而是合作单位的成果能否真正提高效率,增加稳定性。我们毕竟要走向工作岗位,无论是国企、央企或民营企业,都是很看重工程经验的。这一点,母校可有所借鉴。
研究生阶段的学术活动比较多,除了每周(频率由实验室决定,一般1-2周一次)的组会,还有系内的学术交流,院内部的论坛。虽然清华学院的概念不是很强烈,但是组织这些内部学术论坛,特别是每学期一次的博士生论坛,更带来更多的交流。这些活动组织者并不是学校或者学院,而是研究生会,各路大牛教授也很乐意参加,这样增加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开放性。
就业与创业
我明年毕业,今年九月份就开始找工作了,逐渐地关注陆陆续续发布的招聘信息。清华这边本科生就业的比较少,大多选择出国或者在国内深造。硕士研究生就业占了较大比例。每年九月份开始,校网最活跃的页面莫过于就业信息网了,各种招聘会及时发布,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也得到了充分利用。清华因其本身的优势而吸引很多的企事业单位来校招聘,有许多外校的同学也是频繁关注清华校内信息,赶场招聘会。我去年的时候,简单做了个简历,和师兄一起“混迹”于各种招聘会,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次参加航天系统单位招聘,在二校门附近,可以说是人山人海,来自北理,北航的同学也很多,后续在打听实际招聘情况时发现,清华的学生并不是最受欢迎的,而是专业对口,方向对口,有相关实习经历的同学比较容易被接受,比如航天五院更愿意要检测,光学等专业,保利等军工企业更愿意要武器相关的专业。这对我的启发是,在研究生阶段一定要想好自己就业的大方向,并且为此大方向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增加实习经历。希望母校在做好就业服务的同时,加以引导,或许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这几年的就业不太乐观,创业就逐渐走入了校园中。这边的创业形式多种多样,学生民间团体,学校辅导“正规军”基本上平分秋色。我之前在深圳的时候和几个同学做过班级管理系统,到北京后,参加了校团委组织的启创班,做了一段时间的在线教育,后来转到3D打印。经管学院组织的X-lab联合清华科技园启迪孵化器,是校内乃至北京高校圈内创业比较知名的平台,学校出面对接导师资源,资金支持,政府政策,创业团队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也在经历社会的洗礼。学校在这里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资源库,更是避风港。母校可以在创业方面,结合专业优势开展一些活动,比如先从举办商业计划书大赛开始,征集校内比较好的创意重点扶持,带队参加一些校外的比赛等,都是可以选择的方式。 或许,对于在校生而言,创业的过程要大于结果。但是,不能忘本的是,学习是第一要务。
作者简介:邵睿,机电学院08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2012年保送至清华大学机械系。
编辑:张晴
终审:闫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