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两会声音】(3)全国政协委员昝林森两会谈

全国政协委员昝林森: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民盟陕西省委副主委,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院长昝林森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黄河流域的发展问题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的综合性问题。“黄河流域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肩负着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重大使命,具有重要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

昝林森带来了关于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提案,他认为,目前,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主要面临五个问题:“三生”空间发展不协调、农村水环境风险突出、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发生区域返贫风险大、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对此,昝林森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第一,建立黄河流域“三生”空间综合调控体系。面对黄河流域发展困局,要加快推动流域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编制,探索具有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路径。通过完善黄河治理法律体系,落实黄河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流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线,清晰管制指标,加强跨省(自治区)监管体系机制建设,并结合不同地区发展差异性,预留必要的生态资源开发利用空间,分区分类管控。

第二,推动水系统治理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黄河流域水系治理应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实现农村水环境系统整治。应从水资源保障能力、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服务、水土流失治理、地下水超采管控、河湖管理等多个角度,构建服务于乡村振兴的黄河流域农村水系统治理框架,探明水资源在不同功能需求下的高效利用途径,重点针对黄河流域城乡供水保障、陆地与湿地生态修复、水土保持与生态屏障效应、地下水污染与防治技术、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灌区科学发展、地下水超采与地质灾害防治等问题,形成示范性的水资源高效利用策略。

第三,建立生态脆弱区动态评估体系与响应机制。黄河流域源头、上中下游和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问题各有不同,未来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的原则,尊重科学规律,循序渐进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设计生态环境监测站网体系,评估不同类型生态系统质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态系统生产力、碳固持等)和生态问题,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探索以自然恢复为主的生态脆弱区动态评估体系与响应机制。

第四,创新黄河流域乡村振兴体制机制。一是分析生态补偿、国土绿化、生态保护工程和生态产业等帮扶措施与乡村产业振兴衔接特征,建立涵盖“生态—资源—环境”全要素的流域监测体系、流域综合协调机制和立体化多元化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二是整合区域乡村振兴乡镇数据库,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五个方面构建评价体系,逐步开展乡村振兴的系统评价和科学考核试点。三是锚定生态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关联关系,探明二者有效衔接的“卡点”,确定“卡点”问题关键障碍,建立生态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体制与机制和政策体系。

第五,促进能源技术和绿色富民产业协同创新。黄河流域各区域优势资源与支柱产业具有较大差异,应严格遵循主体功能区差异性发展思路,从地区实际出发,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支柱产业培育壮大两方面着手,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降低产业同质化倾向,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及分工体系,打造绿色循环产业体系,推进产业技术向清洁化、低碳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风险应对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同时,应将黄河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充分融入到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中。流域应加快推进黄河文化资源调查认定,黄河文化遗产廊道建设,发展黄河文化旅游业,打造乡村旅游,以美丽生态和深厚文化振兴乡村。(中国经济时报 赵姗 潘英丽)

昝林森委员:关爱湿地鸟类 守护“自然精灵”

围绕“湖泊湿地修复和候鸟保护”主题,在此次全国两会上,湖北日报联合陕西日报等7家媒体,共同发起聚焦绿色发展联合报道。3月2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林业局副局长昝林森。

“近年来,陕西持之以恒推进湿地资源保护和候鸟保护行动,在红碱淖、朝邑等重要湖泊湿地实施湿地修复、植被恢复、生态补水等工程,湿地整体生态功能和质量得到稳步提升。”昝林森说,与此同时,陕西多部门联动开展“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和“清风行动”,有效保护湖泊湿地修复和候鸟资源。

为更好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昝林森建议,各级政府要积极完善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提升湿地生态质量;将湿地资源保护和候鸟保护执法列入日常工作,遏制破坏湿地和候鸟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加大保护资金扶持力度,将湿地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助推生态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陕西日报 苗雨蒙 杨钰欣)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