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瞄准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升级,需要各类生产要素不断创新组合并趋于更优配置。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技术进步成为主导力量,劳动力资源中智力因素不断上升,全要素生产率大幅度提升。
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基础和应用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这些成果不仅提高了耕地产出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更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其中智慧农业的发展,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细化管理。农业科技创新不仅带来了技术上的突破,还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比如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促进先进生产要素的不断集聚,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和技术资源汇集,驱动农业新业态可持续和加速发展。
农业生产具有多态性特征,不同地区资源禀赋、气候条件、耕地质量等因素存在明显差异,所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应坚持走科学化、现代化道路,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和潜力,量身定制适合当地发展的农业模式,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近年来针对我国北方旱区干旱、盐碱、病虫害等逆境严重制约粮油作物单产提升的问题,培育出大批高产抗逆优质小麦新品种、耐密高产宜机收玉米新品种、耐盐碱高油高产油菜大豆新品种等,创新出“深松蓄水保墒分层施肥技术”“麦-玉水肥一体化单产提升技术”等关键技术与配套机械设备。目前正积极开展良种良法良机良田融合创新,力图实现大面积单产提升技术的突破,并通过整县域建设示范应用,持续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
中央还强调“强化农业科研资源力量统筹,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挥重大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农学院大力开展有组织科研、示范推广和国际交流,围绕作物种业发展推进创新团队建设,通过课题组优化重组,建设培育了一批能打大仗、打硬仗、打胜仗的创新团队。2024年12月又突破学科界限优化科技攻关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梳理创新链条,成功组建“一院、四所、五中心”十个院属科研机构,包括生物育种研究中心、“一带一路”现代农业研究中心、智慧农业研究中心等,同时充分利用和发挥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未来农业研究院等平台优势,为实现基础和应用研究上下游协作,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培育突破性品种、发展智慧农业优化了组织架构,夯实了人才基础。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