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站中心协助我们采样、收获,这服务实在是太到位啦!”6月6日,正在曹新庄试验农场奋战“三夏”的农学院韩德俊、张正茂教授向前来慰问的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徐养福说道。
让两位教授如此深切感慨的就是这支活跃在田间地头的特殊流动力量,来自场站中心的管理干部和职工。为有效解决课题组“三夏”期间因疫情影响和学生无法生产实习造成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场站中心精心筹划,制定“11N1”服务模式,即1名处级干部+1名科级干部+N名职工和1个课题组结对子,对接、摸排课题组需求,组织人力全程参加科研活动,助力“三夏”。目前,“11N1”模式组建的8个小组参加“三夏”科研活动的管理干部和职工已超过60 人。
走出办公室,深入生产一线,头顶烈日,挥起镰刀,尽管汗流浃背,手上磨出了水泡,依然奋战到底。胸前的党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辛勤劳作的广大干部职工成为了田间地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曹新庄试验农场工作群中师生的好评频繁刷屏。
“感谢场站中心的同志们以实际行动支持科研工作。”
“试验农场各位师傅、各位老师辛苦了。”
“曹新庄农场的同志们辛苦了!感谢大家帮忙收麦!”
……
“等今年的科研产品彩色锅巴生产出来,我一定要让场站干部职工好好品尝一下,因为这里面也有你们的一份功劳。”农学院何一哲副教授感慨道。场站中心副主任邵会侠、曹新庄试验农场副场长雷和涛负责结对“彩粒小麦有机种植及其系列功能食品专利化生产”课题组,经过前期细致对接、摸排,工作组统筹协调,组织机械、人力全面开工,集中一个上午时间,保质保量、率先完成了试验材料收获、转运工作,为课题组节约了宝贵的科研时间。
“用时髦的话来讲就是‘靶向服务’,通过结对子,真正了解到我们的具体问题,解决实际困难。场站中心主动作为的亮点工作模式,有效缓解了课题组棘手的试验材料采样、收获压力。”张正茂教授主持的“主要农作物染色体工程育种及新品种选育”课题自6月4日开镰,历时三天庞大的采样作业已基本完成,科教副产品处置同步推进,让他很是欣慰。
夏收大忙,犹如龙口夺食。场站中心统筹机械、人力资源,在按需配比的基础上,机械错峰、轮流作业,白天紧锣密鼓集中人力资源进行采样、收获,晚上挑灯夜战装车、转运试验材料。6月5日,机械收割完农学院温晓霞、胡胜武教授试验油菜已至凌晨,教授们在工作群中连连致谢。
韩德俊教授负责的“小麦重要基因定位克隆与高通量基因型检测平台”是康振生院士团队的重要课题项目,融合多个学院试验课题,被称之为多个学科方向科研试验的“数据库”,试验材料品类繁多,采样作业量大。为赶在预报降水前完成试验材料取样,场站中心根据各结对组夏收工作推进程度,适时调整人力资源配备,并从无“三夏”工作的校外试验场站抽调人手火线支援,抢抓晴好天气,往年需要1周至10天的采样任务,30余人突击3天已于6月7日上午赶在8日雨前告捷。“免受雨水影响,确保了当年科研数据的准确性,也保住了来年的试验种子,这真是解了我的大忧。”韩德俊教授在田间地头不停地说道。
参与“三夏”工作的研究生张露露表示,“试验场站干部职工一线协助科研试验采样、收获,让我感受到学校各层面对‘三夏’和科研工作的重视和支持,这种精神使我倍受鼓舞。”
韩德俊教授课题组研究生蔚睿说,“今年虽然没有本科学弟学妹们生产实习的帮忙,但是有场站中心协助我们参与课题组材料收获,既减轻了我们的工作压力,又保障完成了试验材料的采收,使我们辛苦一年的科研实验没有白费,非常欣慰。”
编辑:王学锋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