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西藏青山绿水、游人如织,但对我校第十批援藏干部程晓盈、郭东伟、王军来说,几乎没有什么时间欣赏美丽的风景,满脑子依然是工作上的事。援藏这一年,他们已经适应新的角色,努力奋战在各自工作岗位上。
程晓盈:接续援藏再出发
程晓盈在工地现场检查
这已是程晓盈连续第三次援藏。对任职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的他来说,身体关、心理关早已不是问题,更多的是思考、创新和担当,不断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困难和问题。2022年8月突如其来的疫情就是其中一个。
程晓盈说,三年疫情对西藏来说直接影响并不是很大。因此,当去年8月份开学季西藏突然爆发疫情时,心里也有点恐慌。但在疫情发生当晚的藏职院班子会上,程晓盈依然主动请缨到一线去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到了一线防控区,程晓盈发现严重缺人、缺物资、缺防疫技术。面对困难,程晓盈带头打地铺、住帐篷,冲在最前面,一边做工作安抚师生情绪,一边协调人力、物资等各种资源,还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背着四五十斤重的喷雾器楼上楼下消毒。每次爬到3楼就已经气喘吁吁,有种马上窒息的感觉,便赶紧停下来,把头伸到窗户外面喘几口气,继续上楼。送完生活物品、消杀完公共区域,还要开展核酸检测、阳性和密接人员转运等工作,每天都是从早晨六七点忙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一天要接打四五百个电话,两个充电宝都无法保证手机的正常供电,嗓子哑得几乎说不出话来。每天吃饭都是先安排给封控区配送,经常是吃饭的时候饭菜已经冰凉,吃得直拉肚子,有几次忙得都差点来不及上厕所。
在学校抗疫一线时候,程晓盈一直是在体育馆打地铺。铺了褥子都凉得不行,就干脆把被子对折,一半当褥子一半当盖的。刚开始做抗原检测时要做鼻拭子,没人会做,程晓盈带头做,并拍成视频发到群里,以消除大家的恐惧感。视频发出不久就接到同事的电话,叮嘱他一定要好好休息。原来,大家看到视频时第一时间都没认出来是他,用大家的话说“人整个都脱形了”。
就这样,程晓盈一直在一线高强度、超负荷坚守了四个月,人整整瘦了七八公斤。程晓盈说,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都无法想象是怎么挺过来的。当时满脑子都是防疫的事,没有时间想其他的。
有两件事让程晓盈觉得特别愧疚,一是在他抗疫的时候,老母亲在老家也阳了,还发烧,他哥哥由于封控也回不去。老人一个人病倒在家里,最后还是打了同事的电话把门弄开,把母亲送到了医院。住了七八天医院程晓盈才得知消息,还在抗疫一线的他当时就泪流满面。另外一件事是孩子高考压力大,成绩有点下滑导致失眠,老婆孩子都焦虑,他又不在跟前帮不上忙,简直是欲哭无泪。还好孩子顺利考上了大学,对他也是一种安慰。
去年底,程晓盈又开始分管藏职院后勤基建工作,这对他来说又是一个新挑战。工作以来程晓盈一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分管、协管过继续教育、团学、宣传、保卫、就业创业等,唯独没有接触过后勤基建。因为是门外汉,对基建一窍不通,刚开始,程晓盈觉得压力很大。当时学校同时进行的学生宿舍楼、教学楼、实验楼、校园节水改造等多个施工项目,因各种原因都超长拖延,没有按期完工,春季开学还要正常使用。于是,程晓盈整天“泡”在工地上,来回奔波。这些工程楼宇的楼栋加起来有60多层,他每天最少跑一遍。以至于本来已经适应高原环境的他居然又跑出了高反,大家见到他都笑称他是个“包工头”。既要按时完工,还要保质量、保安全,压力可想而知。程晓盈说有时候梦里都是在工地来回奔波。除了正常工作,还要面对一些“一哭二闹三上吊”的缠访、闹访和农民工堵门讨薪事件,每一次,他都靠着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和诚恳认真、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予以圆满解决,让人心服口服,得到了学校主要领导和师生员工的充分认可。
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程晓盈还网上自学国家招标法、基建等方面的知识,注册网上律师在线咨询服务。他表示,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再苦再累也值得。因为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还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代表援藏干部。在今年召开的教育系统援藏干部人才座谈会上,程晓盈作为援藏干部代表作了交流发言,受到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充分肯定。怀进鹏在讲话中6次点到了程晓盈,赴藏职院调研时再次对他的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展望未来,程晓盈表示将倍加努力,继续做好援藏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郭东伟:勇过三关谱新篇
郭东伟在田间授粉
在拉萨见到郭东伟,第一感觉是他瘦了好多,第二是脸更黑了。郭东伟说,他整整瘦了14公斤。短短一年,任职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农科学院院长的郭东伟连过身体、心理、工作三关,开启了援藏新篇章。
去年7月底刚入藏进行业务培训的前几天,由于高原反应,郭东伟总觉得头上像压了个东西,每天凌晨2点准时就醒了,翻来覆去直到早上6点左右才能再次睡着,7点又得起床开始一天的学习。这种状况持续了一周左右才有些缓解。到藏职院后虽然头不疼了,但时不时肘关节和膝关节疼得厉害,严重的时候半夜都能疼醒。由于夏季拉萨的雨水比较多,几乎每天都会下一场雨,刚开始还以为是低温潮湿引起的类风湿关节疼,后来听同事们说,这其实也是高原反应的一种,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月左右才好。
过了高反关,还要过心理关。在西农时,虽然整天跑来跑去忙忙碌碌的,但感觉过得特别充实、安稳。进藏后不仅远离家庭,还要面对陌生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又遇上了疫情,难免有一种孤独和失落的情绪,心里空落落的。家里还在上学的两个孩子和因脑梗被两个姐姐轮流照顾的母亲都成为他的牵挂。去年疫情期间,由于在封控区给学生配送物资,郭东伟两个多月都没有刮胡子。侄女结婚当天,他憔悴的影像出现在婚礼现场的屏幕上时,老母亲不禁老泪纵横,也让他一直心怀愧疚。
第三个面对的难关就是工作上的困难。首先是作为双肩挑干部,到藏职院工作后原先的育种科研工作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育种又丝毫不能耽搁。其次是陌生的工作环境需要一切从零开始。而因为疫情,许多工作又处于停滞状态。两方面都要兼顾,心里难免有些着急。
面对困难,郭东伟曾极度焦虑,也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但焦虑过后,他开始反思,觉得自己需要改变,以缓解心中的焦虑。为此,他主动申请投身到紧张的疫情防控工作中,先后两次赴疫情防控一线。第一次是作为突击队负责人,带领7名队员为师生配送物资、卫生保洁。第二次是作为宿舍楼封控区负责人,为隔离学生配送物资,开展核酸检测、卫生保洁、组织转运等工作。两个多月的疫情防控一线工作,郭东伟把去西藏时新买的一双运动鞋都跑烂了。
郭东伟所在的农科学院目前共有教职工49名,其中有17人在学校职能部门,剩下的32人,除了在学院行政兼职的老师,平均到5个专业方向上,每个专业实际上只能依托4-5名专业教师支撑,难度可想而知。到学院任职后,郭东伟积极了解学院教学运行、组织管理等情况,与5个专业教研室开展座谈,探讨学科发展的科研、教学和技术服务突破口。春季学期的时候,学院党委书记又去驻村,他党政一肩挑,压力更大、担子更重了。但他不畏艰难、勇于担当,团结带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面完成了2022-2023学年教学任务,学生就业创业、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也稳步推进。在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郭东伟还积极主动承担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作为一名新人,一名援藏干部,组织上如此信任我,我必须全力以赴把工作做好,不负大家对我的信任。一年里,我对藏职院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到热爱,也对职业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矢志为藏职院的发展,为西藏职业教育积极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郭东伟表示。
王军:建章立制开新局
王军与藏族学生热情交流
任职西藏农牧学院研究生处副处长的王军,也同样度过了身体、心理等难关,开展了一年多扎扎实实的援藏工作。
西藏农牧学院位于林芝,尽管海拔相对较低,但对患有高血压的王军来说,也经历了一段适应过程。刚去的时候,尽管心里有预期,每天吃饭、走路都尽量慢慢的,但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他基本没有缓冲期,一到校就投入到紧张忙碌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没几天血压就严重超标,稍微休息一下就继续投入工作,连续4个多月“轻伤不下火线”,在一线服务学生,确保了研究生教学的有序进行。
西藏农牧学院研究生教育10年扩招了6倍,带来了资源紧张、管理人员不足等方面的困难。学校近700名研究生,各学院没有专职研究生秘书,王军所在的研究生处管理人员只有5名,其中1人还驻村开展工作。在西农时,王军主要负责研究生培养。而在农牧学院,王军需要培养、管理、学位一肩挑。现实的困难让王军情绪有点低落,最终还是自己说服了自己,从日常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开始,老老实实做一颗螺丝钉。
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王军经过调研梳理,在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下,决定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学科建设、制度建设、教育资源建设和平台建设四大任务。为应对扩招和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要求,按照补短板、提质量、规范化的思路,王军牵头组织出台了《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研究生导师管理办法》《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办法》《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研究生档案管理办法》和《研究生实践基地设置办法》等9个管理文件,其中修订6个、新制定3个,基本做到了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制度可依。
在抓好制度建设的同时,王军狠抓学科建设,参与谋划博士点申报工作。积极推动教育资源建设,完成21个教改项目的立项,启动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项目,建设综合实践基地12个,做到了二级学院和专业类别全覆盖。重视平台建设,牵头建设研究生智慧管理平台,为研究生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工作的过程中,王军接触了许多藏族学生,与他们打成一片,深受同学们喜欢和爱戴。达娃卓玛是西藏农牧学院动科学院2023届毕业生,在王军的帮扶指导下,她顺利通过招考到西藏那曲市嘉黎县藏比乡工作。“老师,给您报喜我考上了,谢谢您一直以来对我的帮助和教导。”工作确定的那一刻,达娃卓玛在微信上向王军表示了满满的感激之情。
一年多来,王军已真正融入西藏农牧学院。“作为一名援藏干部,大家始终对我们高看一眼、敬重三分,就连菜市场卖菜的都知道我们援藏干部。援藏是一个久久为功的事业,我有信心在大家的指导帮助下,为西藏农牧学院研究生教育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王军表示。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