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展示学校形象,扩大对外影响力,提高招生宣传效果,学校研究决定,重新拍摄制作学校中文宣传片《西农 一所在画中的大学》、英文宣传片《托起中国农业明天的太阳》和招生宣传微电影《西红柿与地球》。本次宣传片由曾荣获国内外纪录片大奖、擅长纪录片和故事片的导演向一民执导拍摄,历时近半年,终于成片。近日,记者就我校宣传片创作之路和特点采访了党委宣传部闫祖书部长。
闫祖书介绍,经过前期调研、策划、资料收集、剧本创作、师生调研、演员选拔和培训、拍摄场景选取和紧张拍摄以及后期制作等一系列繁重的工序后,宣传部又邀请学校20多个部门负责人进行审片,并吸纳大家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和建议,进行反复修改,终于成片,即将和广大师生见面。他说,三部片子有五大特点:
一、叙事方式的改变。改变之前第一人称叙事方法,以第三人称的视野,通过学生、家长的角度,讲述我校办学历史和辉煌成就,更加符合现代传媒的传播规律和满足受众的需求,使片子更具说服力、冲击力和感染力。
二、故事的真实性。宣传片中的故事是以发生在校园和师生中的真实案例创作而成,通过他们平凡简单的故事讲述学校丰富的校园生活和人文情怀,展现学校的大师、大爱和大美。
三、演员为师生及家长。此次宣传片中的演员全部来自我校学生、家长及教师,最终参演师生近3000名。拍摄前,导演与近百名学生和近40名教师进行多次促膝长谈,从他们身上挖掘需要片子承载的内核。整个拍摄过程体现了我校师生爱校、敬业的素质,使最终的成片充满真情、真心、真爱,极大展现了我校师生多才多艺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受众的定位。本次宣传片的受众定位为广大高中在校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大众,因此宣传片选取的内容角度更多以故事性、真实性和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导演站在学校之外,以社会大众的全新视角创作拍摄,用讲故事的方式将学校特色娓娓道出。
五、多部门密切配合。宣传片拍摄动用力量强大,涉及配合单位有教务处、学生处、后勤处、保卫处、团委、国际学院、体育部、水保所、图书馆、博览园、重点实验室以及各院(系)和部分师生,在广大师生密切配合,群策群力下,拍摄工作得以按期完成。
为保证拍摄工作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党委宣传部在前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又于开拍前召开专题会议,对选拔的师生演员进行动员,要求大家本着对学校高度负责的精神,服从拍摄纪律和要求,听从剧组调遣,克服种种困难,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拍摄中,为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编辑:张晴
终审:薛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