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陕西省科协公布了“2016年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项目”入选名单,我校共有5人入选,分别是江聪、杨武才、南雨辰、冯松科和李玲俐。加上2015年入选的刘杨和曲植。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项目自2015年实施以来,我校共有7人入选。
江聪助理研究员:2012年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2013-2015年在美国普渡大学植物及植物病理系访学研究。2015年9月至今任职于我校植物保护学院。主要从事稻瘟菌和禾谷镰刀菌致病分子机理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近三年在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Molecular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等同行业顶尖学术期刊上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4篇,其中中科院一区文章3篇。以第一完成人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2项。
杨武才副教授:2012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获农学博士学位。2012年7月至今任职于我校动物科技学院。主要从事牛生殖调控与脂肪沉积分子机制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1项、陕西省人才资助项目1项、博士科研启动基金1项。近年来,在Journal of Dairy Science、Animal Reproduction Science、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等期刊发表论文24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13篇。
南雨辰副教授:2014年获得美国马里兰大学博士学位。2015年9月以人才引进的方式进入我校动物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戊型肝炎病毒(HEV)和猪繁殖与呼吸道综合征病毒(PRRSV)致病机制研究。主持学校引进人才科研启动经费1项,资助额度100万元。累计发表SCI论文16篇,其中第一作者文章7篇。有3篇论文发表于病毒学领域Top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并在美国获得正式授权专利1项。
冯松科讲师:2015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2015年4月在我校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担任教学与科研任务,目前主要从事农机关键零部件新材料研发、高锰钢硬质表面的磨损与失效机理研究、钢表面的土质碰撞失效行为和脱落机理的研究,承担相关科技项目2项,总经费12万。
李玲俐讲师:2013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职于我校林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林木抗逆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在林木抗逆基因筛选、功能验证及在农作物中的转化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进展。先后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等项目5项。已在Plant、Molecular Plant、Plant Molecular Biolog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电子显微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荣获中国林学会第五届梁希青年论文奖二等奖。
刘杨副教授:2011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专业为作物栽培与耕作学。2011年7月至今在我校农学院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从事作物栽培生理、旱区作物水肥高效利用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5项,在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Field Crops Research,Crop Science、Plant Growth Regulation、作物学报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曲植讲师:2014年毕业于挪威生命科学大学环境科学学院,获博士学位,专业为土壤学。2015年3月至今在我校资源环境学院资源科学系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专业领域为土壤生物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氮素循环及温室气体排放机制。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于Global Change Biology、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等学术期刊。
新闻背景:
陕西省科协设立的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项目,旨在充分发挥高校科协院士专家聚集的专业优势,强化对青年人才苗子的发现举荐作用,及早发现、重点扶持、加快培养年龄在32岁以下,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年轻科技工作者,为他们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必要的科研条件,指导年轻人才过好“科研黄金期”,夯实职业基础,扶持年轻人才逐步成长为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的优秀科技人才。其最终目的是打造一支科技创新人才后备队伍,培养造就一批优秀青年人才,为建设创新型陕西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从2015年开始启动,共资助项目89项。其中2015年资助学校14所、项目23项;2016年资助学校20所、项目66项。
编辑:付文婷
终审:薛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