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绵软的西农979馒头,脆甜的“早蜜一号”甜瓜,红彤彤的西农“小苹果”吗?6月14日中午,科研成果进社区第四季在南北校区同时拉开帷幕。新鲜的西瓜、甜瓜和哈密瓜带给师生们一次味觉盛宴。“很接地气!”校党委书记李兴旺为活动点了一个大大的赞,科研成果应与师生共同分享,幸福的味道应由大家共同品尝。
味蕾尝出奉献的味道
为学生品尝到西甜瓜而忙碌(艾楷棋摄)
清晨6点半,大多数同学才刚刚睁开惺忪的睡眼,近百名食堂的工作人员已经开始为3万斤的瓜果忙碌着。“时间紧,任务重,同时要保证午饭的正常供应,这次活动给我们的压力是前所未有的。”6号食堂负责人杨军楼说到。
食品安全容不得丝毫马虎,食堂工作人员使用流水进行清洗、专用的消毒容器进行存放、保鲜膜进行密封,确保同学们吃到卫生又新鲜的瓜。切分数万斤的瓜只是他们辛苦工作的一部分,在整个活动结束后,食堂的工作人员还需要负责“战场”的清扫。清洗好盛装瓜的托盘、打扫完卫生后,他们才能放松一直紧绷的神经。望着往来不绝,前来品瓜的师生们,杨军楼笑着说:“为同学们服务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食堂外,为广大师生发瓜的,是学生会的同学们。纪检部、生活部、体育部等部的同学们提前一天去基地帮助摘瓜、搬瓜、运瓜,提前数小时进行精心的准备,将新鲜又美味的西瓜送到同学和老师的面前,他们一直在付出。“来,给你一块儿,可甜了。”作为离瓜最近的人,他们却不能大饱口福。“看见同学们吃瓜时幸福的笑容,我们也甜在心里。”学生会办公室副主任崔胜男说。
味蕾尝出科研的味道
西甜瓜专家带成果笑迎众学子(靳军摄)
甜美的味道背后总有着精彩的故事,丰富的成果背后是我校专家数年如一日在风雨里、烈日下的长期坚持。
园艺学院的张显教授是这次“玲珑王”“农科大5号”“农大甜8号”“金香蜜”品种的研制带头人,做西、甜瓜方面的研究已有三十余年。聊起自己的科研成果,他如数家珍,熟悉的仿佛这些成果就是自己的孩子。拿玲珑王来说,“它的皮薄、瓤红,是两个自交系杂交得到的小果型礼品型西瓜,单瓜重1.5公斤至2公斤,口感酥脆爽口,甚至可以吃到皮根。早熟性好,适于日光温室里的早春栽培,一亩地产量达到2500公斤到3000公斤。”从选育到正式投入生产,“玲珑王”的诞生经历了十年之久。一个品种从培育到采摘至少要经过五、六年,需要长期的资源积累。
怀着对科研的兴趣,张显、杜军志等教授在科研路上走了半辈子。看到自己研制的成果“进社区”,两位教授都赞不绝口。“科研成果进社区活动能够让群众、农民更好的接受我们的科研成果,让成果变得有社会价值、有旺盛的生命力,真正实现科研与经济的结合。”张显教授同时希望同学们在共享成果的同时,更多更广的学习科学知识,理论结合实践,要感受创新的魅力,感受科研人一代代坚守的精神。
味蕾尝出幸福的味道
记录舌尖上的西农味(岳佳亮摄)
更丰富的品种,更引人的口感,更充足的供应使本次活动吸引了我校上万人参与。吃着领到的西瓜和甜瓜,资环学院的张欣欣竖起了大拇指,“学校发的瓜吃起来特别甜,水分也多,特别好吃!”同样在现场的机电学院学生刘冰瀚在一旁刷起了朋友圈,他又有了好多可以向其他高校同学 “炫耀”的东西,“身为西农学子,我自豪!”园艺学院学生陈红梅对于这次的活动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甜到心坎儿里的西农瓜让人感受到了无限的温暖。在每一个优质品种的背后,都离不开科研人员的艰苦付出,我也想加入他们的行列。”
为了再多享受一次西农瓜入口所带来的清甜,不少同学会在活动现场再次排队。师生们吃着领到的瓜,将和西农logo瓜的合影分享到朋友圈、空间和微博,与全国各地的好友共同分享着喜悦,西农大再次火爆了社交平台。
活动现场,副校长马建华说的一番话格外引人深思。他说,利用我们农林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将科研成果以“吃”这种最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可爱,进而更加热爱学校,热爱自己的专业。“科研成果进社区活动一定会继续办下去!”
所有的人都在期待,西农的专属福利,下一季究竟是什么?
编辑:靳军
终审:薛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