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陕油28”背后的故事

  2016年,我校农学院董振生研究员带领他的团队历时8年,培育出具有产量高、含油量高、抗倒、抗病性强和适宜机械化种植收割等5大特点的“陕油28”新品种,并通过陕西省品种委员会破格审定,由此成为陕西省审定的第一个适宜全程机械化生产的专用油菜新品种。新品种的推广,降低了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稳定了我省油菜种植面积,增加了产业效益。

初 心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拜访董振生老师时,他正一丝不苟地为手中已装袋的油菜种子标记,专注的神情让人不忍打扰。五十年代出生的老科研工作者对于育种事业的执着显于细微处。对董老师而言,热忱和严谨是科研的灵魂,也是生活的本质。

  2000年的一个画面至今仍然深深留在董老师心中。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在返校途中的火车上,一节火车上能站脚的地方均被塞满了人,体力好的青壮年为了登上火车不惜爬窗子,老年妇女无法挤上车,时间定格在形形色色的漂泊者生活的艰辛与挣扎。车站一片喧闹,村庄却日渐宁静。孩子老人留守在家,大量土地利用不佳甚至荒废。那时已从事油菜研究20余年的董老师萌生出了以机械化的形式去收割油菜的念头,减轻务农劳动压力,增加农户收入,让百姓日子好过一些。

突 破

  可是,当时的中国并没有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无经验可循,而油菜株型的复杂性使其难以全程机械化,团队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一个偶然的契机,打开了团队研究的新思路。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董老师遇到了江苏的油菜专家傅寿仲老师。两人相见恨晚,就什么样的性状可以作为机械化育种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最终在三个性状上达成共识:株高要矮,普通油菜2米,机械化油菜要低于1.5米;抗病性要好;要抗倒伏,3-4万株/亩的密度是个门槛,防止倒伏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有了既定目标,就清晰地知道了如何去选育品种,选恢复系、保持系和不育系。于是,在后期育种中,董老师带领团队改良了多种形状,如:抗裂荚、花期集中,成熟度一致、丰产性好、耐密植、抗菌核病、耐寒、耐旱。这个品种千粒重3.80克,含油量45.25%,芥酸含量0.04%,硫苷含量18.02umol/g以下,属双低优质油菜品种。

传 承

  勿忘师恩,也是董振生老师科研动力的一部分。董老师高中毕业返乡工作时,是一位恩师带领他走进油菜的世界、科研的领域。恩师传承了老一辈科研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科研实事求是的态度,师徒两人在油菜事业上不畏艰辛、勇于探索、刻苦钻研、突破难关。董老师永远铭记着恩师对自己学业和生活上的帮助,将恩师对科研的热忱和对学生的爱护传承下来,慈爱中不失严厉,学术上严苛要求,注重细节,生活上关爱有加,视如子女。

  陕油28是团队选育机械化品种的第一步,陕油2013是第二步。“选育无分枝油菜新品种是我们技术创新的第三步。密度为10万株/每亩,亩产200公斤-250公斤,这样将更加适宜机械化收获。”提到未来的育种计划,董老师显得非常激动。未来油菜的大方向极大可能是由陕油28所引领的无分枝潮流。

  “科学研究的原动力来自于好奇心,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基础,对自己做的事情感兴趣,你才会全心投入。其次是要坚持,守得住10年、20年乃至一生育种的寂寞。当然,团队合作必不可少,团队利益远大于个人利益。要认真做科研,更要认真做人,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做一个大写的‘人’”,这是董老师坚持出新的人生写照。

编辑:张琳

终审:闫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