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社会实践】在田野中收获真知和希望(4)

【动科学院】品赏蜀锦织绣 追寻丝绸古韵

  为追寻传承蜀锦织艺足迹、感悟蜀绣古韵魅力,7月22日,动科学院赴四川省丝路文化、长征精神调研服务队前往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开展了“品味蜀绣 思悟丝路文化”主题活动。

参观馆内设施 品蜀绣文化

  为熟悉了解博物馆发展历史,学习品味蜀绣文化魅力,动科学院赴四川省丝路文化、长征精神调研服务队一行8人来到蜀锦织绣博物馆,工作人员热烈欢迎了同学们的到来,同时就蜀锦向大家作了详尽的介绍。通过工作人员的讲解,队员们对“蜀锦织造技艺”和该博物馆发展现状有了基本了解。漫步博物馆内,观赏了馆内收的多台历史悠久的花楼蜀锦机,精彩纷呈的馆藏蜀锦、蜀绣精品,以及历年出土的文物衣饰......琳琅满目的馆藏珍品让队员们应接不暇,纷纷赞叹于蜀锦的巧夺天工和精致美好。

观摩织锦工艺 感蜀锦魅力

  为帮助队员们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独特而精致的魅力所在,让大家近距离接触感受蜀锦的特色。活动当日,恰逢蜀绣大师现场织布,队员们有幸得以亲眼目睹清代花楼木织机现场手工织锦,只见大师的双手灵活而娴熟的穿梭于织布机上,而他制作的蜀锦布局结构错落有致,穿插得当、用色丰富,对比和谐,画面极富韵律感极好的向大家再现了古代蜀锦手工织造的壮观场景。通过观赏蜀绣大师现场织布,队员们内心受到了极大触动,深刻感悟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聆听大师心声 悟文化担当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为帮助队员们了解传承中华文化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织锦大师与同学们展开了深入的沟通交流,他向同学们说道:“蜀绣是一种传统,一种传承,蜀锦更是一种传承的手艺,我以传承人的职责做好蜀锦,向更多的人展示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发自肺腑的话语令成员们深刻感悟到了文化传承者身上所肩负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队员学习蜀锦织造方法

  此次活动,让队员们心灵受到震撼,灵魂得到洗涤,思想得到升华,使同学们在感悟丝绸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深刻体会到了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所义不容辞的使命。(张士军 董朝霞 臧琳/文 冯天雨/图)

【经管学院】三下乡首航田桂村寻访

  为了解新农村发展水平,促进农村文化建设,7月25日,经管学院赴咸阳农村社区建设调研队启程前往团队首个站点——咸阳市武功县田桂村开展有关调研。


与当地村民交流

  早上九点,队伍准时到达武功县共青团办公地点,向工作人员说明此次来意,签盖完相关文件,并咨询了调研注意事项后,随即前往田桂村。十点左右,队伍与当地村委会史支书取得联系,在与支书的交流中,团队了解了田桂村的人口分布、生活状况、地理地形等情况,获得了该村社区建设近年变化、未来规划等大方向的信息,为接下来的问卷调查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与帮助。

  一整天的调研,团队汇总了该村四条村道大部分村民的基本信息,了解到村里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村中年轻劳动力多从事交通运输业与第三产业,农户年人均收入可达8000元左右;村中基建基本完备,道路交通等居民服务设施也非常便利。可见,改革开放后,该村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和提升。

  发展总是在克服一个个问题中不断前进的。调研发现,该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据村民反映,村里的社区治安仍有盲区,需要加快安保措施进度,如安装监控摄像设施,加强夜间照明灯维护等;其次,村里始终无燃气供应,且存在纯净水供应不足的现象;另外,该村社区休闲娱乐设施略显不足,村民们表示希望多组织一些可供群众参与的文娱活动,以丰富农忙打工之余的时光。这些都是田桂村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得说来,田桂村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较好,但其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稍显薄弱。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精神建设与经济发展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因此,当今农村,在加强散户经济发展凝聚力、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的同时,还应同步注重社区文化建设,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马奕颜 齐迪/文 文佳贤/图)

【水建学院】深入调研贫困乡村 扶贫工作井然有序

  自2015年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响应学校“三下乡”暑期实践助力陕西脱贫攻坚的号召,7月24日起,学院赴陕西石泉县精准扶贫调研服务队赴基层开展为期15天的调研活动。

专题讨论 亲切互动 深入了解实施情况

  在饶峰镇新华村李武龙书记的组织下,队员们有幸参与了村委会关于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策略的讨论,进一步了解了当地近几年来经济发展情况和推出的相应政策。在讨论会上,李书记运用一组组精确的数据,讲述了自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贫困农户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孩子们的受教育条件也不断改善,并明确表示,贫困问题用几千甚至更多的钱只能暂时解决温饱问题或者短暂的经济问题。而我们只有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共同奔向小康。

  调研队员发现,当地村干部因为方言比较难被理解的原因,刻意放慢了语速。在讨论过程中,当队员吴凡杰提出“当地如何发展可持续经济”的问题时,李书记为我们简单介绍了当地对养蚕这一传统养殖业,长期实施的一系列帮扶措施,并为我们介绍了当地养蚕大户李师傅。

亲身体验 认真学习 感叹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作为当地养蚕第一大户,李师傅在他的蚕室里,同时也是我校的养蚕实验基地,十分骄傲的向我们展示了他的蚕宝宝们。李师傅说,养了近15年的蚕,由原来的传统养殖方法经过不断的自我琢磨和技术支持,现在蚕的数量成倍递增,蚕室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年增长,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他看到我们的帽子和衣服上印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字样,格外亲切,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调研队员们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并从与李师傅的交流中看出,当地政府对养蚕业从蚕种到养蚕过程再到蚕蛹走向市场都给与了不同程度的帮助,可谓是面面俱到,从而提高了养蚕农户们的养殖热情,保障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走村访户 深入交流 体验精准扶贫政策实效强

  “你看这个墙上贴着的纸,这上面有我家简单的经济状况,也有我家对应的帮扶负责人,我们遇到什么紧急的事情如果自己解决不了,会及时给他电话,他会在第一时间尽力为我们解决。”农户张昌林热情的把我们叫到房子里,心怀感激地与我们分享了自从扶贫政策推出,他获得的帮助。从他真诚、热情的笑容,队员们能够体会到村干部们对农户的帮助。      

  通过此次深入石泉县新华村的实践调研,在与村干部、村民等人的真诚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当地精准扶贫的落实情况,切身体会到精准扶贫给当地贫困农户带来的益处,亲眼看到村民们绽放出的笑脸和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目光。同时,队员们开拓了眼界,得到了宝贵的锻炼机会,提高了对具体事情的观察力、洞察力和语言交流的严谨性,增强了办事的执行力,感受到了村干部的身上背负的重任与办事的艰辛

  此次社会实践对于每名队员来说是一段丰富、多彩的经历,是宝贵的人生财富。尽管当前基层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社会贫富差距较大、贫困人口较多等问题仍然突出,走向全面小康的任务还非常艰巨。所以,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助力贫困地区早日全面实现小康。(胡利君    雷蕾)

编辑:张晴

终审:闫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