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校《合阳小葫芦雕琢大“福禄”》获评教育部第九届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这个项目的主人公,是我校风景园林艺术学院副教授、挂职合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的张瑞超,她以非遗扶贫专家的身份踏入合阳这片土地,与葫芦结下了不解之缘。
众所周知,铁拐李的葫芦装满了灵丹妙药。张瑞超经常说,她的葫芦里不装药。那它装的是什么呢?
装的是定点帮扶的责任担当
自2018年起,我校实施了“三团一队”智力帮扶模式,开启了整县域推进定点帮扶的新篇章。当时,合阳第二批研究生助力团成员陈瀚睿在挂职期间发现洽川葫芦面临着产品类型单一、市场潜力不大等问题,他积极联系学校开展帮扶工作。学校对此高度重视,第二年就组建了一支由张瑞超牵头的专业技术团队。
张瑞超向校党委书记黄思光在校地共建的葫芦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介绍葫芦创意设计
“来这之前我一直在思考,学设计的我能为乡村振兴做些什么?到了这里才发现合阳非遗资源非常丰富,我的任务就是把它们保护好,让它们焕发新的活力。”张瑞超说,她带领团队走访2000余个村庄,系统整理了合阳县包括葫芦在内的34种非遗技艺,出版了《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以陕西合阳为例》一书。
葫芦,谐音“福禄”。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赋予它福禄吉祥、健康长寿、多子多福等众多美好的寓意,是我国最古老的吉祥物之一。洽川葫芦制作技艺始于清代,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因其做工细腻、手法多样被当地推举为“洽川三宝”。但由于缺乏与时俱进的技术指导和有效的市场拓展渠道,其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巨大的产业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发挥。
于是,张瑞超带领团队,瞄准葫芦,要在这个小小的吉祥物上作出大文章。
她迅速与洽川葫芦合作社的社长宋鹏杰结对,开展帮扶工作。为此,学校设立了5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洽川葫芦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校地共同建立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阳非遗文创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这是西北首个非遗文创示范基地。基地从产品包装设计、LOGO设计、文创设计、品牌设计等多方面着手,全方位推动合阳非遗葫芦产业化。在激活传统文化新活力的同时,充分展现了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的责任与担当。
装的是非遗文化的传承弘扬
为推动葫芦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张瑞超团队与洽川葫芦合作社成立了葫芦文创产品设计互助小组,提出“葫芦融入生活”“从单体走向组合”的设计理念。在张瑞超的牵头下,我校已成功举办六次“葫芦创意设计大赛”,让古老的葫芦文化与现代化生活紧密融合在了一起。
张瑞超为合阳非遗传承人作培训
张瑞超始终对参赛者强调:面对设计出来的作品时,要多换位思考,想想自己是否愿意掏钱购买?目前,400余支参赛团队及个人从人物造型、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艺术创作,葫芦U盘、音响、充电宝等80余件设计作品被合作社采纳。在张瑞超的鼓励和推荐下,宋鹏杰带着其中的葫芦小夜灯参加珠海全球灯博会,一下子签了30万的订单,成功实现了非遗葫芦产品品牌化、规模化进入市场的开门红。
“我的作用就是按了个开关,宋鹏杰的思路就像开了阀的湖水。”张瑞超说,从那以后,宋鹏杰对葫芦文创产品越发充满了信心,不断吸收借鉴专家教授的意见。比如采纳的葫芦蓝牙音响,他从葫芦的规格,到电池的大小进行了上百上千次反复尝试比对,甚至还独创了“无痕开口”技术,最终设计出近乎完美的葫芦音响。除此之外,宋鹏杰还创造出了葫芦戏曲脸谱、掐丝葫芦、福禄万代葫芦灯等新型工艺品,也因此被授予渭南市“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
在张瑞超看来,除了拓展传承人的设计思路,更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传承的东西有着极高的价值,进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为确保非遗传承后继有人,张瑞超每年举办“西农大合阳非遗传承人技艺培训班”,累计免费培训500余人次。张瑞超感慨地说道:“一声声张老师,让我感受到被信任、被需要的感觉,这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幸福。”
如今,葫芦文创产品在珠海全球灯博会、云南非遗文化节等全国性展会上频频亮相,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金凤凰奖、中原葫芦文化艺术展金奖、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奖等国内外30多项大奖。洽川葫芦已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合阳人文化自信的根基。
装的是助农增收的致富初心
葫芦文创产品在市场上一炮打响后,大家种植葫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合阳当地与葫芦种植、加工相关的农民收入明显增长,曾经普普通通的小葫芦,成为了实实在在的 “宝葫芦”。
为进一步助力农民增收,张瑞超团队引入大丫腰、磨盘葫芦等30多个形态各异的葫芦品种,通过前期干预塑造出天鹅、如意等独特造型,并培育出特大型葫芦,为葫芦雕刻提供了绝佳的艺术材料。团队还免费发放葫芦种子,带动农户种植面积达260多亩。经过精心雕刻后的葫芦,呈现出上千种形态,销售价格几元到几千元不等,一些极具收藏价值的葫芦工艺品,甚至能卖到一两万元。
张瑞超带领团队持续帮扶洽川葫芦合作社,探索出一条助残扶困的创新之路。目前,有52名残疾人在葫芦合作社工作,每月均有4000元以上的稳定收入。不仅如此,合作社共帮扶了113户脱贫户。王纯厚曾是村里的低保户,他的妻子赵月桂下肢瘫痪,合作社指导他们种植葫芦、绘制葫芦,使其家庭年收入增加了2万元以上。
合阳洽川葫芦合作社群众正在雕刻葫芦
当前,合作社每年收获优质葫芦40多万个,亩效益5000元以上。合作社也随之发展壮大,股东由8名增加到220名,入股资金从100万元增长到230余万元,五年累计销售收入1500余万元。在张瑞超团队的带动下,合阳葫芦产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种植面积高达600余亩,成为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力量。
这份葫芦致富经,见证了合阳非遗文化产业的华丽蜕变。关于未来,张瑞超充满信心,她表示将联系学校专家选育更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不断提升葫芦的质量,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努力将洽川葫芦打造成西北地区最具特色的文化产业。
“我的葫芦里不装药,它装着西农人的责任、传承与初心。” 张瑞超说,她和团队将以葫芦为媒,以文化为魂,以创新为动力,以发展为目标,描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生动画卷,为乡村全面振兴筑基赋能。
编辑:靳军
终审:李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