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之钙比较匮乏,补钙意识也比较弱。学校组织的此次理想信念教育正好契合了我们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是对我们青年教师最大的关爱。”11月26日下午,从延安返回学校的大巴车上,食品学院青年教师季艳伟博士将这段话发给了校党委教师工作部秘书董琰。
11月24日下午到26日上午,季艳伟和学校今年新入职的81名博硕士毕业生,在校党委常委、教师工作部部长闫祖书的带领下,乘车近5个小时,到400公里以外的中国革命圣地延安,进行“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暨理想信念专题教育培训”。这一活动,在学校历史上属于首次。
82名青年教师里,有中共党员74人,有专职辅导员16人。3场专题教学,5场现场教学,“青椒”们一手提着折叠凳,一手攥着笔记本,在革命先辈们工作、生活的地方,听报告,入窑洞,进山沟,问群众,两天密集的学习和感受,给了他们从没有过的触动。
在烧炭战士身上找到党的宗旨
身背木材棒,迈步向前走,29岁的张思德永远矗立在凤凰山下枣园沟口。
张思德是四川仪陇人,18岁参加红军,2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在一次战斗中创造一人夺得2挺机枪的战绩,先后多次负伤。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在枣园,他担任过中央警备团警备班长和毛泽东的卫士,经常主动为驻地打扫卫生、铺石垫路、修补窑洞,还经常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草鞋、喂战马、挑水烧火、采药防病、站岗放哨,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1944年7月,张思德被派到离延安70多里的安塞县烧木炭。9月5日,天下着雨,张思德带着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中午时分,炭窑在雨中发生崩塌,两名战友得救了,他却牺牲了。
为了悼念张思德,中央机关和中央警卫团为张思德举行追悼大会,中央政治局主席毛泽东参加了追悼会,亲笔题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
一个普通的警卫战士何以受表彰?“永远把人民写在旗帜上,放在心上。”延安干部培训学院枣园分院特聘教授任瑞说,张思德的事迹让我们看到共产党人应有的事业观、工作观与政绩观。
当年举行追悼会的凤凰山前已经成了张思德广场,两侧高大的白杨直指蓝天,29颗五角星从广场中央排成一行延伸到张思德全身石像下,石像头顶的山腰上有“为人民服务”五个红色大字。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
11月25日上午9时,青年教师们在张思德塑像前齐声诵读这篇著名的演讲文章,共产党员们还高举右手,重温入党誓词,激昂的声音在枣园沟里回荡。
“我终于找到‘为人民服务’出处了。”经管学院青年教师侯现慧说,圣地找本源,以往书本上的英雄人物和党的主张,此刻就在自己眼前,让已有9年党龄的他震撼不已。一个人解决了“为了谁”的问题,就能坚持奋斗。侯现慧表示,明年春天就要正式走上讲台,必须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换,更好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水建学院青年教师邢旭光博士陷入了深思。这个上小学时因为给爷爷奶奶用小黑板讲题受到夸奖,立志要当一名教师的年轻人,却困惑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总感觉那是伟人们的事”。比自己小2岁的烧炭战士张思德并没有做惊天动地的事,还能够被毛主席和全党树立为学习榜样,邢旭光意识到,过去的认识有偏差,教书育人就是为人民服务。
“不管在什么岗位上,把一件事情做好了,使别人温暖,感到幸福,工作就有意义。”望着张思德的像,创业英雄、机电学院青年教师朱铭强博士语气坚定的说。目前,他和孙国涛、康康等青年教师正在用高科技烧炭,为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杜仲活性炭及功能食品开发受到国家领导人重视,药食同源的杜仲食品即将大规模上市;苹果树枝条等林业废弃物“烧”出来的木醋液、焦油成为药肥两用“神水”在延川梁家河示范推广。
在延安窑洞里看见理想信念之光
1935年10月19日,一支七千余人的工农红军队伍出现在延安吴起镇,“就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大个子领着一群衣衫褴褛的人”,延安干部培训学院教授李海际转述着当地老人的话感慨不已。
当时的毛泽东只有42岁。从江西瑞金出发,历时整整一年时间里,在不断的迂回和奔袭中,每天至少徒步70里,毛主席率领的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终于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到达陕甘根据地与陕北红军会师,结束了长征。
“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千家万户把门开,快把咱亲人迎进来。”从此,以延安为核心的陕甘宁广大区域开始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直到1948年3月23日,毛主席率中共中央从榆林吴堡川口镇东渡黄河,离开陕北,中共中央在陕北和延安度过了十三年峥嵘岁月。
党在延安时期的经历有着怎样特别的意义?“延安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延安干部培训学校教授王东方说,延安十三年占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几乎一半,毛主席和党中央留下的旧址有四百五十多处。“圣地”之称当之无愧。这十三年,让我们看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是支撑共产党人舍生忘死、革命到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低谷走向高峰的精神支柱。
“延安窑洞有马列。”中共延安市委党校副教授陈芳介绍,《毛泽东选集》共收录159篇文章,其中112篇写于延安,占选集的70%。《论持久战》就是毛主席在五月依然寒冷的窑洞里,用9天时间完成的高水平论文。身处窑洞,胸怀天下。他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不断提出一个个划时代的理论主张,来回应时代关切。
青年教师们先后参观了枣园和杨家岭革命旧址,山脚下,山腰上,散落着当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工作、生活的房屋和窑洞,黄土院落,碎石坡道,几株古槐翠柏点缀其间,和以往陕北别处高原村落没多少区别。
杨家岭山下,苍松翠柏掩映着一座八角帽形状的建筑——中央大礼堂。72年前的春夏之际,党的七大就在这里召开,来自党政军民学不同方面的547名党员代表全国121万名党员在此凝神聚气,为争取抗战最后胜利,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而积蓄力量。大会选举的新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中,30岁至49岁的年轻人占比达90%。
11月26日上午8点30分,杨家岭的气温为零下7度,青年教师们走进了中央大礼堂,走进“七大”会场。礼堂中西合璧,内部像一个高大窑洞,后墙上挂着“同心同德”四个大字,中间整整齐齐摆放着当年代表们坐过的木条椅,主席台上方分别悬挂着“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在毛泽东旗帜下胜利前进”的横幅。大家在主会场里触摸、瞻仰,感受先辈们炽热的青春,在一侧的代表休息室里聆听党在延安故事。
水建学院青年教师姚一飞来自陕西渭南农村,在毛主席等伟人们的窑洞里他看得很仔细,这里比自己小时候住过的窑洞差得很多。 姚一飞说,艰难困苦下依然成就大业,说明出发点一旦正确,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必成梦想。作为卫星定轨、定位研究的博士,他表示将更加珍惜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在实现农业半无人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方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坚定的理想信念对于青年学生成长来说太重要了。” 信息学院闫一凡、经管学院孙权、水建学院王化斌3个年轻的辅导员异口同声地说,站在当年吸引、培育成千上万热血青年为革命志士的热土上,他们真正认识到青年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民族也才有希望。他们表示,育人先强己,打铁必须自身硬,今后要不断为精神补钙,让理想信念教育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努力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动医学院青年教师马文涛和李娜是延安之行中一对博士夫妻。培训团到达延安的当天晚上,他们就携手去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广场,“第一次来延安,我们满怀崇敬。”延安的所见所闻让马文涛感觉书本上的历史就在眼前,“这样一场学习体验胜过校内3场报告”,他要把党的人民利益至上宗旨和艰苦奋斗精神承接过来并传递给自己的学生,李娜则表示,要给学生多方面的帮助,让他们站得更高,走得更稳。
在梁家河两岸发现中国梦的足迹
延安市东北方向160里有个县城叫延川县,延川县西北30里是文安驿镇,文安驿镇东南10里处有个梁家河村。
1969年1月,北京上千名知识青年到陕北落户插队。在冰封河面,寒风刺骨中,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大队一队队长沿着那条弯弯曲曲的10里山道,从镇里带回15名知青,其中就有15岁的习近平。
“村民们说的话他听不懂,粗粝的杂粮他咽不下,半山腰上挖洞居住的生活他过不惯。”延川县委党校培训部主任亢婉红介绍习近平初到梁家河时的情景。
“但我想,黄土高坡曾养育了我的父辈,她也一定会以自己宽大的胸襟接纳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33年后,习近平在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道,“于是,我真诚地去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
几年中,习近平过了四大关:一是跳蚤关,二是饮食关,三是劳动关,四是思想关。“我生活在他们中间,劳作在他们中间,已经不分彼此,他们对我坦诚相待,让我做赤脚医生,做记工员、农技员。”
1974年,20岁的习近平挑起了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重担,他扑下身子带领村民不分昼夜打坝淤地,修梯田,修公路,打水井,办代销店、缝纫社、铁业社,建成陕西第一口沼气池。“河里冰棱没有消,习近平就第一个挽起裤腿跳下去劳动,他就没想过将来会落下病吗?”亢婉红介绍着村民的回忆,既敬佩又担心。
这样的基层生活给了党的领导人怎样的教育?1975年10月,习近平离开梁家河村去清华大学读书,他在梁家河生活工作了7年。在后来的回忆里,习近平说:“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11月25日下午4点,文安驿镇210国道旁的河面上结着厚厚的冰,气温已经降到11度。青年教师们向梁家河村走去,当年那条进村黄土路已经铺上石子沥青,越靠近村子,梁家河两岸习近平奋斗的和生活足迹越多扑面而来:知青淤地坝、知青井、沼气池、代销店、铁业社、知青大院┄┄
经管学院青年教师张蚌蚌博士在习近平当年居住过的窑洞里驻足、打量,还从这家农户手里买了一双鞋垫,红红的鞋垫上用黄线绣着“情系梁家河”5个字,“为我们共同的青春留个纪念吧”。回到宾馆,他擦去鞋子上厚厚的尘土,翻开《习近平七年青春岁月》继续阅读。张蚌蚌介绍,自己所在的团队已经在宁夏固原建立了乡村振兴综合试验站,就是为了响应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将全身心投入,以尽快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我心目中的英雄都是从小事做起的。”资环学院青年教师杨晓梅深有感触地说。这位毕业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女博士从小心里就有浓厚的英雄情结,张思德烧炭、毛主席种菜、习近平打淤坝,让她她深刻意识到英雄是人不是神。虽然此前来过延安三次,但她觉得唯有此行让她将崇拜变为发自内心的感动,“做好小事就是爱国,就可以实现中国梦”,她将加强自省,做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当好学生的领路人。
“在梁家河,我们读懂了党的十九大报告。”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赵志业博士感觉,“活生生的习近平总书记就站在我眼前”,用自己的行动讲党的初心,讲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他的同事王建辉博士以前认为实践仅仅是一个哲学范畴的概念,延安之行,特别是在梁家河,他强烈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实践的历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实在在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为实现梦想不懈奋斗”。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王建辉“更加坚定了入党的信念”。
返回学校的车上,青年教师们有的在沉思,有的在议论。资环学院青年教师石美、食品学院青年教师石超两位女博士有一个共同感受:延安之行,让我们思想上得到一次洗礼,心灵上得到了一次净化,精神上得到了一次提升。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党的十九大报告言犹在耳。
延安之行前,校党委书记李兴旺寄语青年教师要补足精神之钙,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努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教书育人的先进践行者,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青年教师理想信念教育永远在路上!
编辑:张晴
终审:薛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