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我眼中的“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018年1月中旬,我校动医学院张涌教授为主要负责人的胚胎工程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让我们跟随该团队博士研究生刘发扬同学一起走近这个团队。

人生在勤 不索何获

  据了解,从1987年到2018年,胚胎工程教师团队的核心人物张涌教授几乎没有一天离开过自己的工作岗位。刘发扬同学说:“来西农六年了,我有三四个中秋节是在实验室度过的,而张老师每年的中秋,元旦都基本是在实验室中度过的。记得刚刚读研究生没多久的时候,有一次晚上做实验已经过了12点,科研楼的主楼大门早已关闭,门上只有一个贴着‘晚12点后请走小门’的提示,当我像个无头苍蝇一样在科研楼错综复杂的通道中寻找那个‘小门’的时候,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才知道原来张老师也是刚刚忙完。原来众口相传的‘张老师总是实验室里来的最早的,回的却最晚的那个人’这句话是真的。”

  每天早上八点,张涌教授都会准时到达实验室,中午在林苑餐厅吃完午饭后就会返回办公室,简单休息一下就又忙了起来,直到晚上十点以后才会回家。2016年张老师生病了,由于长期高强度的科研工作,积劳成疾,张老师在医院一住就是几个月,就当我们都认为出院之后的张老师应该会多注意休息、工作实验该放一放的时候,谁知道第二天又在实验室早早地见到了他。如此三点一线的生活,张涌教授一坚持就是几十年,团队里的其他教师亦如此,在这个团队里,实验室对所有人而言是最熟悉也是最踏实的地方。身边的老师是学生最好的楷模,老师的言行就是学生最好的践行。

  张涌教授在工作岗位上不仅勤奋刻苦,更是以严谨、负责的态度对待和科研有关的一切问题。张老师常常告诉身边的同学:做人一定要老老实实,做事一定要踏踏实实。克隆动物因为发育的原因,在产仔的时候经常会面临难产的问题。只要得知实验室有克隆牛胚胎满月,不论是顺产还是剖腹产,张老师都是手把手的教给学生如何去处理。实验室借助锌指基因编辑技术生产了能够稳定表达溶菌酶基因的奶牛,可以有效的抑制奶牛的乳腺炎,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当得知奶牛已经出生以后,张老师并没有着急把成果发表出去,而是反复提醒负责该课题的师兄:我们做的是防治乳腺炎的奶牛,基因是定点整合上去了,牛奶里边有没有?转基因奶牛怀孕产奶并做了鉴定之后,张老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牛奶的成分如何?这些牛奶的抗菌活性如何?牛奶的生物安全怎么样?等到这些问题都解决以后,张老师才同意把转基因牛的成果发表出去,而这一等就是四五年。

扎根杨凌 心有大我

  “张涌老师始终告诫我们,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做科研,一定要有心怀祖国,放眼世界的雄心,要去追逐领域内的前沿。但同时作为一个西农人,要牢记我们的事业在中国,我们的工作在解决农民问题。张老师经常引用钱学森博士的一句话来鼓励我们,‘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

  2000年,张涌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获得了世界首例克隆山羊“元元”和“阳阳”,国内许多高校和研究单位以高薪聘请或者以优秀人才进行引进,但是他从不动摇,“扎根杨陵,胸怀社稷”,为我国西部的发展挥洒热血。

  对待科研工作,张涌教授始终看到的都不只是眼前效益,而关注整个研究、产出和推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对待科研成果的后续安全问题更是尽职尽责。在生产转基因牛的过程中,无论是电转染还是重建的脂质体转染,牛的成纤维细胞转染效率都很低,因此有学生建议用慢病毒包装的方法来提高效率,对此张老师极力反对。他说,做转基因动物,最重要的就是生物安全,这关系到整个国家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用病毒包装,安全性就没有保障,整合到基因组中的病毒会不会产生新的安全隐患很难说,我们改良的奶牛是要准备推广出去的,转基因奶牛安不安全,有没有安全隐患在里面,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认真考虑。

经师易遇 人师难求

  张涌教授无疑是胚胎工程科研团队的灵魂人物,但是团队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也是和其内部师生互帮互助、比学赶超的强大凝聚力息息相关的。对待身边的学生,张涌教授和团队中的其他老师则是细腻、柔情的。

  回想起第一次进入实验室的情形,刘发扬记忆犹新:“我在2012年加入张涌老师的团队。第一次进入实验室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是懵懵的。感觉这个实验室的每个人都十分‘拼命’,研究的问题都无比艰难又紧靠实际,我当时是从外校考过来的,对自己特别没有信心”。

  直到半年以后刘发扬才发觉,自己当初的担心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每个初入团队的新生都有固定的前辈引导,每次实验都是前辈们示范一次,我们做一次,指正修改后再做一次,直到完全掌握了为止。“师兄师姐手把手教,我们一点点学,你出问题了师兄比你还难受。”刘发扬笑着说,“等我做了师兄以后,自己也是这样带师弟师妹的,大家逐级负责,相互督促,一个人都不让掉队”。

  在这样一种健全的管理体制下,每个人都渐渐适应了实验室的学习节奏和科研氛围。老师牵头,同学之间传帮带,每个人都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练就了扎实的科研能力,更让团队严谨、准确、细致的科研精神得以传承。刘发扬硕士毕业后毫不犹豫就选择留在团队深造,“这里像家一样,老师就是我的主心骨”。

  2014年的时候,实验室有一位家庭情况不乐观的师兄不幸患上肺结核。张老师在得知这一情况后,帮助师兄垫付了大额的住院费用,并在师兄出院后帮助师兄顺利完成学业。工作后的师兄通过各种渠道转账还钱,可是张老师坚持不收,他说自己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回这笔钱,并借此跟学生们强调了在科研的同时一定也要加强锻炼,“身体是科研的本钱”。

  正是这样一个众志成城的团队,先后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 项、二等奖3项,获得应用发明专利21项,在PNAS和NAT COMMUN等刊物发表论文356篇,得到国际著名专家的高度评价,为促进我国畜牧兽医的学科发展和行业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选择科研的道路是不易的,实验结果的不尽如意、等待论文送审的折磨煎熬,这些都被张老师和团队中的老师看在眼里。偌大的实验室会关注到我们每一位同学的动态。张老师总说,孩子们出门在外,他就是我们的父亲,我们的家人。而有这样一位科学家、教育家为我们的人生护航,我们何其幸运!

编辑:张晴

终审:薛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