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两会声音】(7)吴普特做客人民网

坚守使命 “双向发力” 攻坚一流大学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

  2019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围绕“坚守使命,‘双向发力’,攻坚一流大学建设”话题与网民交流,欢迎关注。

主持人

  大家好,欢迎收看人民网两会“高谈客论”访谈栏目。今天做客演播室的嘉宾是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欢迎吴代表。

吴普特

  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

  吴代表,我们知道去年是您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第一年,在履职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吴普特

  去年是我第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主要做了这么几件事。

吴普特

  第一,提了两个建议,一是关于加强西部人才队伍建设的有关建议。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西部的人才队伍还有些不太稳定,就此我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建议。二是建议把中亚五国打造成“国际粮仓”。全球现有8.2亿的人口还处于饥饿状态,中亚五国还有1.5亿吨的粮食增产潜力,可以解决4亿人的吃饭问题。这两个建议分别得到了中组部和农业农村部的书面回复。

吴普特

  第二,参加审议法检两院报告的时候,针对“沈六斤案”,我提出在监察体制中能不能建立“不二过”的机制,最高人民检察院也给予了书面回复。

吴普特

  第三,参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率队在陕西进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工作。执法检查结束以后,在北京参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主持召开的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组第二次全体会议。

吴普特

  同时,我也结合自己的工作,做了一些相关调查和研究工作。

主持人

  今年两会您带来了哪些建议?

吴普特

  目前,我已经提交了两个建议。一个是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另一个是关于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何在欠发达地区建设双一流高校。

吴普特

  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建议国家在广大乡村特设“后稷人才”岗位。通过调研,发现乡村振兴最关键的是人才振兴。只有把人留住,这个乡村才有希望,才能振兴。

吴普特

  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如何在欠发达地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东西部区域资源的差距,就是典型的不平衡。从教育这个层面来讲,特别是从高等教育这个层面来讲,东西部差距确实很大。对此,也提出了一些个人认为还是具有一定操作性的建议,就是要“双向发力”。一方面是国家要支持,另一方面是自身要努力。因为西部的地方财政是比较紧张的,尽管地方政府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与东部高校得到所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中西部高校单靠走巨额投资发展的道路不现实,缺资金投入。仅靠自身的努力缓慢积累发展,速度却很慢,所以我想能不能“双向发力”,既借助国家大力支持,也凭借欠发达地区高校自身努力,“双向发力”加快欠发达地区“双一流”高校建设的步伐,从而解决高等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主持人

  吴代表,我们在网上了解到,去年暑假到今年寒假,咱们学校举行了大规模的西北乡村调查活动。您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举办这项活动的初衷,包括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又有怎样的意义呢?

吴普特

  为什么我们要举办这样一个活动呢?主要还是从乡村振兴这个角度来考虑。党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乡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状况?我觉得,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了,要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肯定是缺少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所以,我们就想能不能把西北地区乡村实际状况摸清楚,包括它有什么样的类型,什么样的特征等等。基于这样的想法,学校利用去年暑假和今年寒假的时间,组织了3000多名师生,对西北五省区(陕、甘、宁、新、青),西藏和内蒙(除东四蒙外)的地区进行了调查研究。大约调查了47000个行政村,占到调查区域行政村总数的60%以上,调查面积大概占到国土面积的50%还多。初衷只有一个,就是想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基础性支持和数据支撑。这也是规划要先行的基础工作。

  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不仅完成了既定的设计目标和任务,同时,还取得了“意外的收获”。

吴普特

  一是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任务。在去年首个农民节,我们将去年暑假的调查成果进行了发布,同时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也对乡村类型特征进行了初步的划分。这种划分,为下一步实行乡村振兴规划,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性的支持和数据支撑。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现在乡村最缺的还是人才。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村,有效的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好多农村脱贫靠什么?靠打工。如果农村缺少有效劳动力怎么办?总的来讲,我们对西北乡村的实际状况有了一个相对比较深入的了解。

吴普特

  二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意外的收获”。我给大家分享两个小故事。去年,我利用暑假出差间隙,在陕西米脂县高二沟村看望了正在参加调查的学生,与她们进行了交流。临走的时候我就问,你们在调查过程中有什么困难?这两位同学跟我说,住在县城宾馆每天100多太贵了,能不能给我们找一个便宜点的旅馆。我说,是不是学校的经费包干啊?她说,到农村调研以后,看到农民这么辛苦,我们每天花钱用在住宿上,感觉到于心不忍,想省出一部分住宿的钱,这样就可以多跑几个村。令我很受感动。我又到青海省湟中县包勒村看望了调查的学生,那个地方的交通不是很方便,两个大一的学生,我说你们两个怎么来的?其中一个说是他父亲送来的,我说你父亲不上班吗?她说今天休假。我说你父亲在哪?他说父亲在旁边,我就很感激地问候他的父亲,感谢支持学校的工作。结果没想到,这位父亲说了一句让我很感动的话,他说,你们学校做的这个事是正事,是好事,应该支持。我想,正是来自各方的支持和辛勤付出,才使这次规模庞大、任务繁重的调查得以圆满完成。

吴普特

  因此,我觉得这次调研有两大成果,一是我们基本上摸清了调查区域行政村自然状况、基本特征,划分出了基本类型,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一些基础性的支持和数据支撑。二是我们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主持人

  吴代表,像您刚刚提到的,推行积极助力乡村战略的实施,是咱们学校的使命,也是一种担当。咱们学校在杨凌,去年我们了解到国务院给杨凌印发了一个批复,关于《进一步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若干政策的批复》。咱们学校在这个批复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又有哪些新的使命和担当?

吴普特

  你问的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有这样一个观点,陕西省委书记也跟我讲过,要校区融合,为什么要校区融合?杨凌如果没有众多的与农林水学科相关大学和科研院所,国家就不会在杨凌建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如果没有杨凌示范区的建设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不会得到这么好的发展。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认为,国家对杨凌示范区的要求,也就是对我们的要求。这次国家提出了“三区三高地”的目标任务,就是要把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成农业科技创新的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在这方面,我们也应该在这个历史使命中发挥作用,找准位置,贡献力量,为实现这个目标有所作为。

吴普特

  如何落实这个方案,肩负新的使命任务呢?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4号)文件发布后,我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杨凌是国家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曾经是国家唯一的一个,后来国家在山东建了一个示范区,目前又规划要在未来建设30个左右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我理解,印发这样的文件,国家就是要推广此类经验,就是认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的路子是成功的。同时也说明,这个经验是可移植、可复制、可推广的。杨凌示范区和我们学校,在这个方面还是做了一些有益的前期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

吴普特

  我又反问自己一个问题,下一步杨凌示范区和学校,应该如何共同为国家作出新贡献?去年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若干政策的批复》(国函〔2018〕133号),聚焦《批复》,我就思考未来中国的农业应该如何发展。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探索未来农业的发展,筹划建立未来农业研究院。什么叫未来农业?去年,我在《中国科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谈论未来农业的文章,提出未来农业有四个特征、一个需求。一是从产业角度来讲,未来农业的发展绝对不是传统的第一产业,一定是一二三产的融合。二是未来农业的发展,一定是模式多元,不会是单一的模式,是在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大的前提下,多种模式并存。比如通过土地流转,形成的集体农庄、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等。三是未来农业的发展一定是走绿色发展的路子。绿色发展就是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可持续的农业模式。四是未来农业的发展,一定会突出智能化的特征。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时代背景下,未来农业的发展,一定会具有智能化的特征。对照这四个特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肩负的使命责任又在哪?我认为,未来农业的四个特征天然决定着一个新的需求,未来的农民一定是职业化的,同时也对未来农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就要探索如何培养适应未来农业发展的人才。这是我们目前在积极思考的事,感觉肩上的担子还很重。

吴普特

  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当然乡村振兴和未来农业也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现在筹划建立未来农业研究院,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一种新的农科体系和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来适应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主持人

  除了刚刚您提到的建立这样一个研究院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抓手,您现在有没有一些设想?

吴普特

  研究院是一个平台,一个很重要的抓手,初衷依然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个大的前提下来培养适应未来农业发展的人才。过去传统农科专业的设置,都是对照一产,过去农业是第一产业,未来农业发展的第一个特征就是一二三产的有机融合,这对我们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就提出了新的挑战。适应未来农业的发展,怎么样对我们的学科专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即农业学科专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这个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就要构建适应未来农业发展的或者适应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的新农科的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吴普特

  去年,学校根据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成立了草业与草原学院。未来农业研究院是一个平台,想以此来探索我们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一种新农科学科体系和专业体系,最终形成适合我们未来农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这就是我们的抓手,也是我们的目标。

主持人

  吴代表,我们了解到,199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两所高校以及五个科研院所合并组建而成的。合并组建以来,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引领支撑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年是咱们20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咱们有没有一些形式或者是活动,去纪念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

吴普特

  我们去年就在筹划这件事。1999年9月11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由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而成。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在组建时,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指明了肩负的使命。今年刚好整整20年。我们清楚的记得,当时党中央、国务院对组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出了两项任务:

吴普特

  第一项就是学校的使命定位,就是要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与科学技术支持。20年来我们一直按照这个路子走,定位也是为干旱半干旱农业的现代化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

吴普特

  第二项任务是积极探索科教体制统筹改革的新路子。学校是当时第一所由大学和科研院所合并组建的大学,实行省部院共建机制,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学校要积极探索科教体制统筹改革。这条路我们走了20年,也走下来了,在探索科教体制统筹改革新路子方面,也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比如我们实现了三个协同:

吴普特

  一是科教协同。科研院所和大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了科教协同。

  二是产教协同。产业和教育协同,而且还探索形成了“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也是典型的产教融合范例。

  三是校区融合。这方面我们做得很好,正如刚才所讲,党中央国务院的《批复》,对杨凌示范区的要求,也就是对我们学校的要求。基于这个设想,我们今年想召开一个合校20年的座谈会,总结经验,并对未来发展制定新的方案,起航再出发。同时,在座谈会期间再召开一次省部院共建会议,共同谋划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来的发展,更好地肩负起国家给予的使命。 我们也有一个目标。学校1934年创办,当时是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到2034年是建校100年。我们要在建校百年时建成世界一流农业大学。今年组织这个活动,我相信,对这个目标的实现一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人民网》 2019年3月14日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