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西农往事】(34)高级农艺师张光达:恩师执着追求的精神激励我前行

9月30日,当记者如约来到水韵天伦老年公寓时,身穿灰色夹克,佩戴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的张光达老师已在办公室等候。96岁高龄的他面容清癯、精神矍铄,回忆往昔学习工作中诸多名师对自己的言传身教,张光达感慨万千,正如他所言“老师们是一盏盏明灯,用智慧道德的光芒照亮广大学子”。

1947年,三号楼36号教室外雪花飞舞,因日机轰炸严重,窗户玻璃被震碎,窗户框只能用手工织的粗布钉上。寒风刺骨中,胶体化学家虞宏正教授正在讲授“物理化学”课程,正在农化系二年级就读的张光达认真听讲,教室里除了农化系学生,还有外系学生、助教、讲师等,教室挤得满满当当。“老师板书工整秀丽,再深奥的定律或难题都能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解说明白,让我们感到上课就是一种享受。”


1952年,刚参加工作的张光达

70年代,张光达在渭河边巧遇昆虫学家周尧教授,看到一位老乡猎到一只大雁,周尧急忙跑过去手持放大镜细心地拨开雁体羽毛,发现几只寄生虫时他惊喜万分,镊起放入毒瓶内。“在困难的年代,他还能如此精心专业,这是多么崇高的敬业精神。” 张光达回忆说。

毕业后在陕西省农科院工作的张光达开展耕作课题研究时,特意请教古农室专家石声汉老师,“当我说到贾思勰(xue)所著《齐民要术》时,石老师客气地用手示意暂停,纠正为贾思勰(xie),并耐心回答了我提出的问题。”

对植物学家闻洪汉“植物学”课程考试,张光达印象深刻。“答卷上只有十道判断题,答错不但不得分还要扣掉10分,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必须学深学透,才能判断是否正确。所以没有学生敢提前交卷,就怕自己不及格。”

1951年,张光达毕业后就职于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技术研究室,每年都要写一篇工作总结。“时任研究室主任的俞启葆逐一查阅,提出文章出现的问题并指明今后努力方向。连错别字也给我一一更正。”后来,俞启葆推荐他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深造,两年间,张光达师从李庆逵院士、熊毅院士等开展理化分析和土壤研究工作。随后,筹建西北农科所分析室,期间,面向西北地区科技人员,两次主持举办土壤分析训练班。

因长期从事分析化验工作,谙熟国内农业仪器。1980年,作为陕西农科院测试中心筹备组成员,张光达参加了农业部组织的赴美农业科研仪器考察。此后,主持渭南交口抽渭灌区综合调查,深翻改土研究,提出了防治次生盐渍化土壤的水利和农业措施,其中春箭筈豌豆种子氢氰酸研究曾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尊师虞宏正、周尧、石声汉、闻洪汉、俞启葆先生严谨治学、言传身教,对科学无私奉献、执着追求且淡泊名利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张光达握着拳头,语气坚定地说,“我身体还好,只要组织需要,我一定义无反顾,继续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QQ图片20221013110709_副本.jpg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