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壁垒 制度变革
苹果是中国的第一大水果,又是陕西农业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据不完全统计,陕西省果业增加值432.5亿元,占全省种植业增加值的33.1%,种植农户达200万户,从业人员近1000万,被列为陕西省农业的千亿元产业。
可是,就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我国苹果园建立初期,在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大多数果园还是按乔化密植模式建立,造成苹果园普遍密闭,光照不良,产量、品质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在长期的研究与实践中,学校果树专家认识到,阻碍中国苹果生产的关键在于落后的栽培管理技术,必须对我国苹果栽培制度进行变革。
矮砧密植是世界苹果栽培发展的方向,近10多年来,世界苹果主产国均按此模式建立新果园。为此,由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部“苹果发育生物学与矮砧栽培模式”创新团队负责人、学校园艺学院韩明玉教授带领李丙智、范崇辉、任小林、张林森、张满让、李高潮、张东、王俊峰、马娟娟、邢利博等组成的西北果树种质资源利用创新与配套技术研究团队将这一模式引进国内,进行集成组装配套,首次在国内提出并形成了一套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并建立了示范果园。
这种新模式后来被业界认为是“苹果栽培制度的一场革命”。2008年农业部主持全国66个重点基地县向全国推广这一模式,并将此列为农业部2009年重点推广技术,在全国推广246万亩,2010年,韩明玉作为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牵头成立了全国苹果矮砧集约高效栽培制度创新协作组,建立了全国矮砧栽培研究创新和示范推广协作网络;2010年以来,全国7个苹果主产省均列出专项经费,支持该制度在各地示范推广。
2011年“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模式及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12年,韩明玉教授带领的“黄土高原优质苹果生产与矮砧集约栽培技术创新团队”入选农业部“全国农业科研杰出团队”。2016年,苹果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再次被农业部列为重点推广技术,目前,我国70%新建果园采用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实现了我国苹果栽培制度由传统的乔砧密植向现代的矮砧集约高效方式转变。
2012年开始,李丙智担任地处国家级贫困县陕西千阳的苹果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重点就是向当地农民示范推广以“矮砧大苗、格架密植、水肥一体、轻简作务”为核心内容的苹果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技术。
千阳矮砧苹果树与传统的乔化树相比,树型低矮瘦小、枝叶稀疏,但结出的果子却又大又光鲜,繁茂得自身都扶持不住,需要用水泥杆、铁丝架支撑,实现了“当年见花、次年结果、三年丰产”的生长速度,并破解了国内矮砧苹果苗主要依赖进口的难题,使建园苗木成本降低了45%,每亩栽植200株,产量是传统果园的三四倍。
苹果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技术果园挂果状况
千阳苹果试验示范站在当地有另外一个名称,叫“田间大学”。一直以来,李丙智和同事们常年活跃于果业生产一线,手把手解决果农产业发展中的困惑与难题,在“田间大学”每年都要组织几十场培训,为数千名农民培训苹果栽培新技术。
这些努力,深刻改变了当地人的状况和面貌,比如贫困户景彦荣,家里的苹果产量过去每亩只有1000多斤,短短几年就提升到4000多斤。这些率先掌握矮砧苹果作务技术的果农,年人均增收上万元。
据《人民日报》报道,洛川、白水等重点县苹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90%,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截至目前,在学校专家的指导下,千阳县已种植苹果12万亩,矮化自根砧苹果苗木年产量约2800万株,占中国70%以上,居全国之最,成为全国现代果业的发展样板,获批全国矮砧苹果苗木繁育基地、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等,被国家标准委认定为国家矮砧苹果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先后荣获中国苹果名县、中国苹果强县、中国苹果苗木之乡等称号,带动当地上万名群众从事苹果生产。苹果苗木销往吉尔吉斯斯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5年“9.3”阅兵时,国家更是选中千阳的苹果赠送给外国元首。
编辑:张晴
终审:闫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