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暑期三下乡】磨砺青春 收获真知(2)

  【林学院】乡村振兴谋发展 走进大美岔峪村

  林学院赴合阳百良镇乡村调研团队于7月18日来到黄河河畔的乡村振兴优秀示范点百良镇岔峪村,开展了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调研活动。

  岔峪村坐落在百良塬下,黄河岸边,山青水秀,风光旖旎,但是长久以来的自然灾害,地理制约,信息闭塞,成为了乡村发展的一大困扰。2016年,在当地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当地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场脱贫致富的攻坚战正式打响。当地政府结合岔裕“毗邻沿黄公路,人文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美”的实际特点,聚焦旅游新方向。

  上午8点,队员们乘坐巴士来到岔裕新农村,并有幸观赏并参演了由岔裕村所举办的中国烹饪始祖伊尹美食文化节暨岔裕河灯祈福节的文艺汇演,汇演现场锣鼓声声,乡亲们热情高涨,每一张笑脸上都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

  队员们访谈了河灯祈福节制作河灯的手艺人,了解河灯的文化内涵并学习如何制作河灯。随后,队员们和我校赴合阳县百良镇驻地干部团队所准备的节目登台亮相,“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队员们嘹亮的歌声里饱含着对岔峪乡村建设和祖国振兴发展的美好祝愿。

  下午14时,队员们走入乡亲们的家里,走到乡亲们的身边,对当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后生活变化情况进行了交流。一位老党员讲到,沿黄公路的修建和移民政策的实施对整的村子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岔峪村突破闭塞现状,走出大山,谋求新的发展出路。“这些都是因为党的正确领导,人一定要懂得感恩,我一定全力支持和拥护我党。”老人激动的表达着自己的感受,在场的队员们也从中收获了许多。

  而当地开饭店的老板则表示岔裕村新兴旅游产业给他带来了许多商机,但是由于其仍处于起步阶段,节假日以外的时间客流量非常少,所以未能带来较多收益,期待以后能有更好的发展。
调研队分析认为,岔峪村新兴的旅游产业为百良镇乡村振兴做出了良好示范,但仍然需要大家积极寻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在光明的发展前景里,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归乡村,助力乡村振兴。在基础深厚,发展潜力巨大的背景下,岔裕村所实现的探索为乡村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张国玉/文 马孟良 丁宁/图)

  【经管学院】调研队杨凌寻访农村低碳经济

  7月25日,经管学院助力乡村振兴种植业碳效率调研队的队员们奔赴杨凌区五泉镇、杨家村乡等地,通过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实地调查,以了解农户种植业低碳生产情况。

  猕猴果树绿色农桑

  队员们在杨村、乔家底村和毕公村等以猕猴桃为主要经济作物的村落进行了实地走访。

  通过和农户的沟通交流,队员们了解到,杨村人均一亩地,乔家底人均约有七分,在这个猕猴桃还未成熟的季节里,需水量较多,大概需要每五天灌溉一次。因为当地猕猴桃的主要销售方式是经销商上门取货,价钱因品质而不同,有3~4元/千克和4~5元/千克两个区间,而猕猴桃的高产又给当地农户带去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了解过农户生产销售的基本状况后,队员们又开始详细了解关于种植业碳排放的一系列问题。

  在地膜使用量方面,队员们发现猕猴桃种植只有一部分用到了塑料地膜,主要在冬天使用,一年中塑料地膜用量并不大。在此之前,有些农户会在地头焚烧塑料地膜,但现在大多都会把废弃地膜扔到垃圾桶内,只有少数人才会扔到地头,这正说明了农户环保意识的提高。

  在肥料的使用方面,队员们了解到,当地施用有机肥的农户并不多,眼下正在进行厕所改革,再加上几乎没有人从事养殖业,因而使用人畜粪便施肥的农户已经变得很少,大多数农户会选择使用氮磷钾肥,或者复合肥,例如史丹利复合肥。种植猕猴桃所施用的化肥大部分是一袋40~50kg,一年大约用四五袋。如果继续大量甚至过量施用化肥,将会带来一些土壤和水源污染问题,对当地的环境保护形成一种挑战。

  冷热洪旱农业艰辛

  沿着乡间公路,队员们来到扶风县段家镇昝樊村。

  初识农户,队员们便已心怀恻然。通过交流得知,由于去年受到霜冻灾害影响,粮食作物大量减产。而当地又没有农业保险,农民只能靠自己来承受这种巨大的损失,在勉强收支相抵的营生下,无疑令农户的贫困状况加剧。

  与此情况相应的现实是,在这个村落里,农户对农业低碳经济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虽然出于村委会的要求,农户选择把秸秆进行还田处理,但绝大部分农户为保证粮食作物的亩产量,仍旧使用较大量的农药和化肥。虽然产量有所提升,但利润水平着实有限,由此带来的经济成本和生态成本无疑限制了当地的永续健康发展。

  为了探究如何保证种植业在较低碳排放水平的前提下,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也提高农民收入,以实现农业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调研小队还将继续以充实饱满的责任心以及风雨不变的毅力深入农村,探索农村,在这片饱含希望的土地上坚定而积极地前行。(于瑞 孙琳 丁卡 杨诗琦/文 胡祥云 冯樱子 杨龙/图)

【动科学院】服务队联合支援新疆安格斯肉牛产业发展

  7月8日至16日,动科学院王洪宝副教授与5名研究生组成“赴新疆农业大学对口支援服务队”,与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4名研究生共赴新疆麦盖提县刀郎阳光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完成安格斯肉牛的犊牛保育、饲料的加工处理、核心育种群选择、饲草料品质鉴定等工作。

  7月12日,刀郎阳光农牧有限公司王玉钦总经理等与团队在公司总部举行座谈会。王玉钦对麦盖提县经济发展现状和刀郎阳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公司目前立足于全县脱贫攻坚相关政策,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为当地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争取全县脱贫。


队员们查看牛场饲料情况

  联合服务队前往该公司第五、七育种场,切实参与牛场的各个生产环节。该场总共有3700头牛,主要以繁育为主,喂料、喂水、配种均采用全国最先进的技术。队员们在此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实践活动,分别在第五、第七育种场完成了犊牛保育工作、精料加工、安格斯肉牛的核心育种群的选择、外貌评定和体尺测量等工作,并在实践过程中积极与场长沟通,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针对两个育种场均存在的饲料短缺、犊牛保育环节衔接不严密、场内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等突出问题,队员们经过严密调查、彼此交流和解决方案设计,最终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第五育种场李克军场长也在问题解决时恳切地表示,目前公司育种场建场地址偏远,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来场内工作,也希望能够以此次社会实践为窗口,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基层,积极参加到基层建设和扶贫脱贫的伟大事业中来。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以“产学研”结合为契机,通过为期5天的交流学习,使队员们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帮助偏远地区的相关产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进一步坚定了他们未来在新疆干旱地区发展养牛业的信心。队员宋钰表示,虽然在牛场实习时间较短,但每次想到这些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上的人们,自己就不禁为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感动,也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人们未来的生活水平会越来越高,边疆发展会越来越好。(常玮学 韩梦璇)

编辑:靳军

终审: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