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暑期三下乡】磨砺青春收获真知(6)

【经管学院】低碳调研初见成效 共建绿色经济乡村

  2019年7月25日至2019年7月31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助力乡村振兴种植业碳效率调研队的队员们奔赴陕西省西安市扶风县,为农村种植碳排放与碳效率的研究收集数据。截止7月31日,队伍第一阶段的调研任务已经顺利完成。

  烈日炎炎,身穿绿色队服的身影穿梭在乡间阡陌,田间地垄,为酷热正午下懒洋洋的村庄带去了一丝活力。

  天气燥热,偶有风凉。队员们突破身体和意志的极限持续工作,充分掌握一系列专业数据,满足基础调研工作的任务要求。同时,队员们也积极走进并体味农民生活,最大程度上了解农民诉求。


调研人员在村民家中咨询低碳种植情况

  经过对第一阶段的调研情况进行总结,初步得到以下结果:从知识的宣传普及上来看,农户对绿色农业、低碳生活、碳排放的知识概念了解不足。在已调研的151家农户中,有75位家庭主要负责人完全不了解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占总调研对象的49.67%;而对这三种农产品都有所了解的农户有34家,仅占总调研对象的22.52%。除此之外,在151家农户中,仅有11位家庭负责人表示完全了解减少碳排放和低碳生活的意义,占比仅有7.28%。

  从农户的种植情况来看,仅有4家农户使用家用农业机械进行耕种,大部分农户都采用原始耕种方法或者仅在春耕季节用旋耕机进行翻耕;种植方法大多为人工耕种,缺乏专业指导。除此之外,农户多施用复合肥、氮肥、磷肥、钾肥,相比之下,有机肥应用较少,仅占5.96%。

  从农户的收入上来看,农户的收入来源主要为种植收入与外出打工收入,且80%以上的农户主要以兼业为主,政府的种粮直接补贴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户的经济压力。

  调研队伍的队员中大部分都是第一次下乡。由于自身调研经验的缺乏和对调研环境的陌生,一开始队员们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困难。

  语言不通是交流障碍的一大难关,当地农户多用方言交流,队员们在理解内容时,往往需要通过农户的肢体语言和对内容合理猜测才能全面把握农户的表达内容,真正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诉求。

  在调研过程中,关于问卷内容的沟通障碍也是一大绊脚石。由于其学术性质,调研问卷稍显专业化,这就要求队员们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或把问题用农户所能够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才能获得较为准确的答案,这对于队员们来说,不仅是一大考验,同时也是非常难得的锻炼机会。

  在此期间,调研所遇农民的热情接待与细心包容,也为队员们克服困难提供了极大信心。尽管生活是艰辛的,淳朴的农民们热情配合调研工作。这一层深沉的意义和情怀正是激励队员们认真工作,努力克服一切困难的不竭动力。

  农民是新中国的开拓者,同时也是新时代的开辟者。农民的事业为一个国家的前行和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中华上下五千年农耕文明,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时代变迁,农耕文化不仅没有失去往日地位,且日渐重要。新时代为农耕赋予了新的意义,同时也要求农耕方法与技术更新换代,对农业提出了新要求。

  身为青年学子,必要有为国家富强奔走之决心;必要有为人民幸福奋斗之毅力;必要有实现党的目标,贯彻落实国家政策之切实行动。(冯樱子 孙琳 张晓娇/文 蒲健美 徐明庆 胡祥云/图)

【食品学院】莫把苍茫说塞北 门源如今胜江南

  青藏高原上的油菜田如何在十年间摇身一变成为“青海不得不去的景观?”,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何碰撞出生生不息的光彩,偏远地区的年轻人又有因何一批批昂首挺胸走出去?

  食品学院赴青海门源服务队,以建国70周年来门源沧海桑田的历史巨变为调研线索,奔赴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倾听这个刚刚完成脱贫验收地区的故事。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对比门源今夕变化,了解脱贫走过的风风雨雨,感受祖国如今的繁荣富强。

  踏入机关——“扶贫,就是多方拧成一股绳”

  调研期间,服务队走访了门源县教育局、文化馆、图书馆、当地中学及门源县青石嘴镇人民政府。

  教育局督导室哈进文主任以讲座的形式向队员介绍当地职教情况的改观,“门源的入学率说提高已经不太确切,应该是跃升。从三免一补到营养餐,减轻了学龄儿童家庭很大的压力。”哈主任说。“教育收效慢,看似和扶贫无关,但是扶贫本身,就是各方拧成一股绳,每一方都不能留短板才能做到。”

  队员们在文化馆收到了艺术团负责人的热情接待,从异彩纷呈的民族服饰到海纳百川的出土文物,队员们领略了从汉朝以来门源的前世今生。随后,队员们走进设备齐全的海北二中宣讲、给因为人员不足而犯愁门源图书馆提建言献策、向青石嘴镇政府工作人员问卷调查。

  对话百姓——“开农家乐,收入翻了几番呢”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一跃成为赫赫有名的花海、从第一产业逐渐转型到第三产业、完备的油菜产业链从无到有,门源只用了7年。

  调研队发的问卷表明,对门源的生态环境表示满意的占93%,对周边交通感到便利的占86%,家里有医保的占100%。在发放问卷的时候,一个在门源百里油菜花海畔开农家乐的老阿公乐呵呵地说:“孩子们外出打拼,我们老两口就在景区前开农家乐,不是很累,但是每个月却有好几千块钱补贴家用呢。”

  调研队克服了语言不通,高原反应等很多的问题和障碍,每位成员都深觉不虚此行。服务队全员都真真切切感受了到门源的沧桑巨变,增长了深入基层、与人交流的实干能力,并且认识到了知识的不足,眼界的有限,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能有效地提升我们的修身,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与意识;同时,我们更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自己的目标,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王灏然 李佳宇)

【信息学院】服务队赴眉县调研“新农人”培训情况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新农人”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先行者,“新农人”培训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一环。为了深入了解“新农人”培训情况,7月23日至8月3日,信息学院“新农人”培训调研服务队来到猕猴桃之乡陕西眉县,开展了为期12天的调研。


与培训中心校长座谈

  本次调研受到眉县团县委和眉县国家级职教中心的大力支持。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眉县涉农产业发展现状和“新农人”培训班的开展情况,培训班每年农闲季节不定期招收学员,每期招生30名左右,时长为2周,期间全日制学习。培训班招生对象须为达到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的农业带头人。通过专家授课、现场示范、网络互动等多种方式提升学员对农业经营知识的掌握程度。服务队了解到,近年来眉县县政府与我校深入开展合作,建立了全国首个猕猴桃试验站和亚洲第一个猕猴桃花粉技术研究中心,充分利用自媒体、互联网、微商等现代营销手段,又别出心裁地招募了眉县籍大学生,在全国各地义务担当起了“眉县猕猴桃形象大使”,开展宣传代言,使眉县猕猴桃在水果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异军突起,逆势上扬,一举创造了眉县猕猴桃销售奇迹。学校的相关成就让队员们倍感骄傲。


在“新农人”学员家中了解情况

  服务队还现场观摩了培训班的课程,与学员深入交流,并且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发现,新农人教育培训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导致难以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一是培训对象生源背景差异较大,统一性课程难以适应学员的多元化需求;二是实践环节较少,与当地特色农业生产实践结合不紧,培训效果难以保证;三是培训考核标准较低,培训结果的认定难以得到社会的认可,职业农民资格的效用度低。队员们将发现的这些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并且探讨对策意见,返校后将在专家指导下撰写调研报告为眉县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通过此次调研,青年学子感受到了国家和社会对于乡村振兴专门人才的渴求,感受到了“新农人”学员对知识的渴望,激发了队员们刻苦学习专业知识、认真了解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努力成为“一懂两爱”人才的决心。(沈钊 黄昌玉)

编辑:0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