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合校以来,围绕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的一流农林本科教育体系逐步探索形成,最终于2018年制定了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计划,确立了5个国内领先国际知名专业、10个国内一流前列专业和10个国内一流专业的建设目标。
——专业建设水平整体提升,办学规模不断扩张。合校以来,依托重点学科的支撑,利用学科交叉与融合,学校充分发挥高水平学科对本科专业的“孵化器”功能,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专业,稳步推进本科专业结构调整,高起点增设新办专业38个,其中在全国首创葡萄与葡萄酒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3个本科专业,学校本科专业达到67个,涵盖8大学科门类。现有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8个省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名牌专业;3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8个专业入选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教育培养计划;19个专业入选陕西省高校“一流专业”建设序列,其中建设项目10个、培育项目9个,进而带动了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在校本专科生由合校初的7440人增加到20966人,办学规模大幅度扩张。
——培养方案不断优化,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初步形成。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改进机制。2004年、2008年、2014年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方案更加符合培养目标定位和学生成长规律。2004版方案围绕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构建起新的培养框架;2008版方案增加基础课学分,加大实践学时,突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2014版方案建立通识教育体系,搭建学科大类平台,实施分类培养。现行人才培养方案,遵循多元化原则,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科学构建配套课程体系,实施学生分类培养,体现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经过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我校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
——课程建设取得突破,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合校以来,通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开课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从2000年开始,学校系统梳理整合了130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实现了标准统一;2004年,开始对所有本科生开展“工程训练”认知实习,并进一步整合了植物学、动物学、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等课程教学实习,实施生物学综合实习;2006年学校实施大学英语分级教学,2008年启动了大学英语网络分级教学,2014年实施了大学英语9+3教学改革;2011年开始,学校实施“千门课程上网工程”,引进“尔雅”通识网络课程,与爱课程、智慧树等紧密合作,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2015年,已形成通识教育课、学科教育课、综合实践课和素质与能力拓展课等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目前,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2门、视频公开课程4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省级精品课程50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7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省级双语示范课程3门。立项建设慕课课程87门,本科生全英文课程70门,聘请国外知名大学教授开设本科生全英文暑期课程55门,校级优质课程300门,初步形成分布合理、资源共享的精品课程体系。一批高水准的教案、电子教材、教学课件、教学视频通过网络免费开放,带动了课程建设,提高了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
——教材选用进一步规范,教材建设得到提升。规范教材选用管理,严把教材选用关。学校严格按照教师选用、系(教研室)审核、学院审定的流程开展教材选用。对于引进教材、哲学社会科学教材,系(教研室)和学院均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核,由学院(系)党委审核通过后方可使用。坚持择优选用标准,优先选用国家、省部级获奖教材和规划教材,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或修订版教材。教材供应由教务处统一归口管理,未经同意,任何部门或个人不得擅自发售教材。建立了5000余册(套)的教材样本库,联合出版社每年举办教材样书展示会,为教师选用优秀教材提供便利。学校不断加大、完善教材建设激励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出版教材的积极性。设立了教材建设基金,对纳入国家级、部(省)级、校级规划建设的教材予以资助。鼓励教师结合优势学科和专业编写特色教材、高质量教材,确保学科前沿知识进教材。获批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43部,“十二五”规划教材7部(套)。
——构建了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水平显著提升。学校以生态站、试验站(基地)为依托,构建了“校内、杨凌区内、区外”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在校内建设了植物生产园区、动物生产园区、新天地设施生态园、农博馆、工程训练中心、动物医院、食品中试车间等,为满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学生的基本认知实践和部分专业实践教学搭建平台;在杨凌区内与企业合作,建立了陕西省饲料厂、杨凌本香集团、绿方生物公司、绿嘉农业商贸有限公司等52个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创新、创业训练搭建了平台;在杨凌区外分层次、分区域,除生态站和试验站(基地)外按专业特点建立校企合作基地262个,为学生实践锻炼及就业搭建平台。试验示范站(基地)、生态站平均每年承接70多个班次2000多名本科生实习实践,先后有260余名大学生在此开展创新创业锻炼,为学校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机结合搭建了良好实践平台。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截至2019年,共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47个,省级1018个。
——全面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学校2012年12月成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挂靠教务处。2015年4月整合教学培训、研究、评估等职能,建立独立建制的正处级教学发展中心,以培训、研究、评估、咨询和服务为主要功能,为教师提供国内进修培训、诊断评估咨询、国外教学研修等方面的支持与服务,每年设立100万元教师培训专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实施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带动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截止目前,获国家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1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支,省部级教学团队23支;获国家教学成果奖4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75项。
编辑:张晴
终审:郭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