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砥砺奋进20年】(6)重大科技成果相继涌现 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合校20年来,在全校科教人员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科技竞争力大幅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特别是旱区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保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科研经费稳步增长,科研实力不断提升。合校20年来,累计到位科研经费49.02亿元。年到位科研经费由1999年的1800万元,增长到2018年的6.079亿元,年均增长23.23%。

  ——加强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合校20年来,累计获批国家自然基金1853项,获批项目经费8.33亿元。其中,获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7 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项,重点项目16项,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10项。年获批项目数量由1999年的20项,增长到2018年的181项,年均增长13.79%;获批经费年均增长22.88%。

  ——坚持问题导向,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合校以来,先后承担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期间“973”“863”“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课题)472项,总经费15.18亿元。“十三五”以来,主持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1项,主持课题56项,总经费约4.5亿元。

  ——关注“三农”热点,繁荣哲学社会科学。2013年,我校获批首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15年,我校获批首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8年,我校获批首个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围绕社会热点、难点,加强调查研究,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先后向社会发布了《中国旱区农业技术发展报告》《中国农业产业投资报告》《中国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发展报告》等公益性研究报告。部分建议得到中央、省部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批示或采纳,其中《高度重视经济下行对连片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的冲击》的建议得到李克强总理批示。

  ——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支撑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合校以来,新增科研基地73个,其中国家级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1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个,省部级科学观测实验站6个,陕西省哲学社科研究中心6个。2011年,依托我校建设了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旱区作物高效用水国家工程实验室。2018年,“家畜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被陕西省列为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对象,“旱区生境模拟系统项目”入选教育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实施科研基地组织模式创新改革,建设了 “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先后在农学院、园艺学院等7个学院建设了院级公共平台。从2012年开始,分三期建设了218间、近1万平米的科研温室;建设了61间人工气候室、19间种质资源库和12间冷库。

  ——重大科技成果相继涌现,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先后荣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436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4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94项。部分成果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

  植物遗传育种取得重大进展,审定植物新品种544个,其中国审新品种33个。选育了“西农979”“西农511”“西农529”等优质、高产、抗逆国审小麦新品种11个。“西农979”连续7年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主推品种,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累计1.42亿亩,被国家列为优质小麦主推品种。选育了“陕油16号”“陕油8号”等国审油菜新品种10个,“陕油28号”为陕西省审定的第一个适合机械化收割的油菜新品种;选育“陕单609”“陕单636”等国审、省审玉米新品种31个,“陕单636”成为陕西省审定的第一个适宜机械化籽粒收获玉米品种。

  培育苹果、猕猴桃等果树品种30多个,获得20余项科技成果和国家发明专利。解决了苹果主导产业一系列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推动陕西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和加工基地。“瑞阳”“瑞雪”两个苹果新品种2019年通过国家审定,有望成为我国继“秦冠”之后又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推新品种。

  选育出秦白系列、秦杂系列等白菜新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2000万亩;选育的“西农8号”“玲珑王”(礼品西瓜)“西甜208”等西甜瓜新品种,累计种植面积6000万亩,对农民增收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西农8号西瓜和秦白系列大白菜研究成果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逐步增强。获批国家授权专利2630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418件。郭康权教授的“CURVED TRENCH BALL BEARING”(一种曲沟球轴承)专利是我校首个通过国际PCT途径在美国获得授权的国际发明专利。

  论文质量、数量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被SCI、SSCI、EI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1627篇,其中第一署名单位16764篇。

  姜雨教授团队从遗传学角度首次提出反刍动物的角具有相同的细胞起源——头部神经脊干细胞,其发育过程利用了基本相同的基因调控通路,为反刍动物角具有单一的进化起源和发生发育机制提供了证据。该研究成果在《科学》杂志发表。

  宋卫宁教授团队作为中国唯一参与并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的团队,参与完成的世界上首个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图谱研究成果在《科学》杂志发表。该项成果经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入选2018年度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许晓东教授课题组关于朊病毒的研究成果在《自然•通讯》在线发表。该项研究将朊病毒存在的范围拓展到生命形式的最后一个领域——病毒界,使得“朊病毒广泛存在”的假说得到了确证。该论文发表后,迅速被多家媒体关注报道,并且登上了微博热搜“世界首例病毒中的朊病毒”,话题阅读量达到1.6亿。

编辑:张晴

终审:郭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