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产学研一体思想根植于1934年建校初期之办学宗旨,科技推广工作与学校科教事业同步发展。特别是1999年合校后,作为国家农业科教体制改革的重大试点,我校始终牢记国家赋予的“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的使命,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贡献了西农智慧和西农力量。
“西农模式”的提出和实施
2005年下半年,科技推广处借鉴美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成功经验,提出了建立“政府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方案,经向教育部、农业部、财政部汇报后,争取到财政部2000万元的专项支持。
2011年开始,学校每年设立1300万元科技推广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多学科科教人员和青年人才深入农村,以试验示范站(基地)为平台,开展科技推广工作。
截至2019年7月,学校先后与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河南等8省64市县地方政府洽谈签署试验示范站(基地、示范园)共建协议62份,建成46个示范基地(示范园),争取到地方政府无偿提供试验示范用地3000多亩,每年为试验示范站(基地)提供共建运行经费1300万元,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经费1.2亿多元,选派300多名基层农技骨干参与工作。
2012年6月,学校专门组织召开了科技推广工作会议。在第三轮岗位聘任中在教师岗位中增设了“科研推广型”类别,从根本上解决了推广人员“身份”问题,在科研推广型教师岗位中专门设立了“三级教授”岗位,在科研推广型教师职称评审中专门增加了现场考核考评环节,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对学校科技推广升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12年7月,时任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在审阅了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关于我校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调查报告后作出指示:应重视“西农模式”的总结推广。
2014年,基于我校推广模式探索工作取得的良好成效,财政部、教育部将支持我校的专项经费从2000万元增加至每年3000万元。
打造升级版社会服务体系
2015年,学校组织编制了我校《社会服务工作“十三五”规划》,系统总结了“十二五”以来科技推广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分析了当前科技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十三五”社会服务工作的总体目标任务。
《规划》出台后, 2015年10月,财政部、农业部实施了“农业高等院校开展重大农技推广服务试点”项目,我校成为首批10家试点高校,负责陕西省的试点工作,获得专项资金支持5000万元,我校在试点中建立的“‘三站链合’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服务模式”,得到了农业部充分肯定,被其他试点高校(院所)广泛借鉴。
2016年7月,学校召开了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会议明确要持续推进科技推广模式创新,打造升级版社会服务体系。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学校启动了新一轮科技推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试验示范站(基地、示范园)建设已走出国门,走向“一带一路”。
科技推广成果丰硕
我校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探索工作,先后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及部省领导的高度评价。2016年5月,在全国农业科技教育工作会议上,作为全国两所高校代表之一,我校在会上介绍了学校聚集区域产业发展科技需求,探索建立以大学为依托农业科技推广“西农模式”的思路、做法与成效,受到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
——推动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科技推广管理体制。构建起了校——院——试验示范站(基地、示范园)三个层次的科技推广管理体系,形成了上下贯通的快捷组织管理体系,支撑了学校科技推广工作高效运转。
——推动建立了完善配套的校内激励机制和校外协同机制。学校从岗位设置、职称评审等方面构建了完善配套的政策体系,有效调动和激发了科教人员参与科技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深化与地方政府的共建共管机制,实现了大学、地方政府、农技部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户等多元主体的协同互动,为科技推广工作深入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推动建立了一支多学科参与、校地结合的科技推广队伍。校内汇聚了150余人的专职科技推广队伍,以及200余人的多学科参与兼职科技推广队伍。并以试验示范站(基地、示范园)和科技项目为纽带,吸纳联结了地方1000余名科技骨干参与。形成了多学科参与、专兼结合、校地结合的高水平科技推广工作团队,支撑了学校科技推广工作不断发展。
——推动建立了一批推广平台。在国家部委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支持配合下,学校在全国18个省160多个县区建立27个试验示范站、46个示范基地和100多个新品种示范园。形成了以杨凌为起点,立足陕西、面向西北、服务全国、辐射“一带一路”的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体系,支撑了学校科技推广工作不断深入发展。
——有效引领推动了区域产业发展。以我校构建的科技推广服务平台为支撑,年均有1300多名校地专家深入生产一线开展产业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工作,年均引进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500余项,面积超过5000万亩,受益农户超过千万户,年均新增社会经济效益超过200亿元。
——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增强了学校科研创新能力。各试验站累计开展试验研究600多项,育成新品种80多个。20年来,各试验示范站(基地、示范园)和推广项目聚集多学科专家,开展试验研究600多项,申报争取各类科技项目300余项,经费3亿多元,引进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500多项,先后选育审定良种80多个,发表论文1200余篇,出版著作50多部,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20余项。
——培养现代农业领头人,促进了经营方式转变。学校以试验站为平台,形成了“学校——试验示范站——示范点”三个层次的农业科技培训体系,为地方政府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综合管理素质、政策水平和执行能力的提高,为农村农业科技骨干的培养发挥了巨大作用,涌现了一批产业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2005年以来为各地培训农村基层干部9000余人,培训基层农技骨干3800余人;在各试验站和示范基地培训农技人员和科技示范户72000多人次,培训指导农民45万人次。
——有效支撑服务于学校人才培养。试验示范站(基地、示范园)的建立,为学校本科教学实习、社会实践和研究生科研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各试验示范站累计接待实习实践本科学生12000多名,科研实践研究生3000多名,创业锻炼学生300名,成为了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编辑:张晴
终审:郭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