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自主选育的“陕单650”在夏播和春播区实现籽粒机收

来源:党委宣传部 | 作者:付文婷 张兴华 | 发布日期:2019-10-21 | 阅读次数:

  初秋的玉米试验示范基地“丰”景如画。玉米联合收割机来回作业,刚刚收获的金黄玉米籽粒散发出淡淡的清香。10月18日和20日,由我校薛吉全教授团队自主选育的早熟耐密籽粒机收玉米品种“陕单650”,先后在位于渭南市蒲城县孙镇百亩夏玉米示范基地和位于榆林市农科院榆卜界试验基地百亩春玉米示范基地举行了现场机收测产观摩会,展示了良种良法良机结合的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标志着玉米生产方式由传统人工收获、带棒收获向籽粒机械收获进一步推进。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宁殿林,我校副校长钱永华和专家们参加孙镇基地现场观摩会

  以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机械化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张东兴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和全国玉米科技入户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李少昆研究员为组长的专家组,先后在蒲城、榆林两地进行了机收测产和现场观摩。结果显示:蒲城夏玉米百亩“陕单650”及配套技术示范田亩产达到771.8公斤,籽粒含水量26.0%。榆林灌溉春玉米“陕单650”及配套技术示范田亩产1160.8公斤,籽粒含水量21.3%。

  专家组认为,在今年玉米生长中期遭受高温干旱、后期阴雨寡照的条件下,“陕单650”表现出早熟、耐密、抗倒、丰产,以及籽粒水分含量低、田间倒伏率低和籽粒破损率低的“三低”特点。配套以密植、条带深松、缓控释配方肥与一次性分层机械施肥为主的夏玉米区、灌溉春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实现了夏玉米亩产超过750公斤和灌溉春玉米亩产超过1100公斤的典型,为我国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树立“陕西样板”。

   “前几天穗收的玉米,要脱皮、晾晒直到年下才能掰棒脱粒。” 56岁的渭南市蒲城县孙镇村民肖传生脚下生风,瞪大眼睛观摩了整个过程。在惊叹的同时他算了一笔账,籽粒直收和穗收价格一样,但掰棒脱粒等工序要2个工,这其中等待干燥的时间更是无从计算。“籽粒直收多快好省只要80元。”肖传生希望自己家明年也能种上这样好的机收品种。

  李少昆研究员说:“薛吉全教授团队走在了我国玉米籽粒直收研究国家队前列,陕西玉米粒收品种均出自该团队,此次测产观摩是玉米高产高效生产技术的一次集中展示,具有很强的引领示范作用。”


在榆卜界试验基地籽粒直收机正将玉米倾倒在卡车上

  据介绍,我国玉米籽粒直收起步于2007年,机收率为7%并以穗收为主。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机收率达75%左右,其中籽粒直收仅占5%。为了突破实现玉米籽粒收获的品种、技术的瓶颈,2010年以来,薛吉全教授团队以种质创新为切入点,构建了陕A群、陕B群两个杂种优势群,开展大联合、大协作,在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选育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陕单636”成为陕西第一个审定的适于籽粒直接收获的玉米品种。“陕单650”于2019年通过陕西省春播机收组、夏播机收组审定。2018-2019参加国家黄淮海玉米机收组试验,在新疆、宁夏、甘肃和内蒙多点示范表现突出。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宁殿林,我校副校长钱永华,渭南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刚出席蒲城现场测产观摩会并致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科技厅、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种业处、种植业处、农机化处,种子、农技、植保站负责人,关中有关市县农技、种子部门技术人员,部分种子企业、农机企业、种植大户代表百余人参加了现场会。

  期间,还进行了我校农学院与渭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共建玉米试验示范基地签约仪式。


全国玉米科技入户首席科学家李少昆研究员(左二)在榆卜界试验基地查看薛吉全教授团队选育的玉米籽粒直收品种


编辑:张晴     终审:郭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