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流转,凯歌奋进。合校后,植物保护学院驶入快速发展的新轨道,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解放思想、积极进取、勇立潮头,助推我校“双一流”建设。
育人为本 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西北,面向全球,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之路,培养具有现代植物保护科技知识,能力强、善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培养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开设了新生研讨课,全面实施教授接待日制度,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通过举办“昆虫标本制作训练营”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专业兴趣。组建创新实验班、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加强课程建设,建成首批国家级植物保护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国家级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4门。主编出版全国统编教材16部,4部获省部级优秀教材。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开设国际课程,拓展学生视野。积极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拓展本科生海外访学单位。共承办默多克大学暑期访学项目6期,康奈尔大学暑期访学项目2期,组织全校120名优秀本科生赴海外学习。
坚持以增强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通过加强导师遴选和管理、强化一流平台和项目的培养功能、深化个性化与国际化培养等一系列制度措施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实施以旱区植保行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和以职业胜任力为培养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创立了“三三制”(即学院、研究所、校内外导师三级管理体制)实践教学管理体系。2018年,完成的实践教学成果“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及应用”荣获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系列育人措施促推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再上新台阶。合校后学院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篇,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13篇。本科生在全国挑战杯大赛中有15件作品获奖,在陕西大学生挑战杯大赛中有24件作品获奖。2017年,学院尹志远博士将自己在校期间获得的1万元奖学金全部赠予学院,并命名为“启蒙奖学金”,用来资助贫困生,受到《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的报道。
聚焦前沿 培育国际领先成果
坚持顶天立地,不断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基地,持续壮大基础研究和前沿创新人才队伍,全力优化一流研究环境和机制,在更多战略性领域实现率先突破。
强调基础研究和原始引领,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基地。合校后,累计到位科研经费4.9亿元,获批国家专利114件,出版专(编)著70部,发表科研论文346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467篇。与合校初期相比,科研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获批自然科学基金15项,增长8.5倍;到位科研经费4695万元,增长了20倍;发表论文251篇,增长5倍;SCI收录论文144篇论文,增长144倍。
建成一批层次高,类型多的学科平台。依托学校建立了“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试验室”,以及现有植保资源与害虫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西北黄土高原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等11个省部级平台。建成集科学研究、标本收藏、人才培养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基地——昆虫博物馆,收藏昆虫标本120多万号,植物真菌病害标本5万多号;创办国际性学术期刊《Entomotaxonomia》,中国昆虫学会蝴蝶分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植物抗病育种专业委员会、陕西省昆虫学会、陕西省植物病理学会、陕西省植物保护学会均挂靠在学院。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目前,多项研究成果居世界先进水平。小麦条锈菌致病机理及防控技术、苹果腐烂病发生规律及防控技术、昆虫系统学等研究长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在国内首次提出并完善了生物源农药创制的基础理论体系,研究和产品开发方面均居国内领先地位。合校以来学院共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4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在Cell、Nature Microbiology 、Genome Research、PNAS、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等高水平期刊累计发表研究论文 65篇。
实施人才强院 汇聚各类高端人才
合校后,学院紧密结合国家科技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强化顶层设计,抢抓人才战略高地,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人才发展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
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抢占人才战略高地。坚持引培并重,构建了一支层次分明、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17年,康振生教授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实现我校新增院士20年来零的突破。目前,学院拥有一批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团队首席科学家,包括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青、优青获得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各类人才44名。有国家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教师8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70%以上具有海外留学经历。
发挥杰出人才的主体作用,提升学科声誉。学院众多专家在重要的学术或者学会兼职。学院十几名专家分别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农艺类教学指导分委会主任、美国昆虫学会会士、美国昆虫学会国际分会理事长、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头喙亚目昆虫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专业委员会负责人、中国昆虫学会专业委员会负责人等学术兼职并任《PLoS Pathogens》《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Plant Disease》《Journal of Insect Science》等知名学术期刊的副主编及几十个国内外杂志编委。
学院党委知责、明责,强化主业意识,扛起主体责任,党委书记以第一责任人抓好党建工作。着力抓好学院领导班子、基层党支部、党员队伍和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加强师生思想政治工作,为学院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组织保证。注重加强文化建设,注重植保精神的提炼和弘扬,在师生中发出了传承“西农精神”,弘扬“东南窑文化”的倡议,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在学院中形成了“爱国 敬业 乐群 惜时”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