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我校完成的《中国粮食生产水足迹与区域虚拟水流动报告(1997-2023)》发布

321A5532_副本_副本.jpg

10月25日,由我校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历时近20年完成的《中国粮食生产水足迹与区域虚拟水流动报告(1997-2023)》(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编写工作组组长、校长吴普特教授发布报告,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赵兵致辞。陕西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左怀理,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任步学,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马江涛出席《报告》发布会。

吴普特发布《报告》_副本_副本.jpg
吴普特发布《报告》

吴普特表示,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随着世界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粮食需求不断上升,水资源的稀缺性日益凸显。联合国发布的《世界水发展报告》《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指出,全球约有7.35亿人口面临饥饿和营养不良问题,大约一半的人口生活在水资源匮乏地区。到2050年,全球对粮食的需求量将增加60%,淡水资源短缺是制约这一目标实现的刚性约束。在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粮食生产区域差异显著,北方地区水资源压力持续增大,对粮食安全构成重大挑战。深入揭示粮食生产与消费过程中水资源的利用、转化、调运与再分配过程,对制定科学用水方略,保障区域水安全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吴普特指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节水农业研究院长期关注中国粮食生产与水资源利用安全问题,在国内率先开展粮食水足迹与虚拟水研究。本次发布的《报告》,是团队聚焦中国粮食生产、消费与水资源利用互馈关系长期攻关的研究成果。报告系统解析了1997-2023年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分布规律;分析了粮食生产过程中绿水(有效降水)、蓝水(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消耗过程和生产水足迹的时空异质性;探讨了由于区域粮食生产与消费错位导致的粮食区域调运现象,量化分析了伴随着粮食调运而产生的虚拟水流动过程与特征。报告发现,一是中国粮食生产重心逐渐向北方地区聚集,粮食产能增幅与水资源禀赋空间错位进一步加剧。二是中国粮食生产水足迹整体呈下降趋势,但空间差异显著。三是“北粮南运”伴生的粮食虚拟水“北水南调”规模呈不断上升趋势。

吴普特强调,《报告》表明,一是现阶段中国粮食生产用水面临水资源禀赋不足、水土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生产侧用水效率提升的边际效益递减、北方地区水资源和环境可持续性下降等严峻挑战,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科学降低粮食生产水足迹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途径。二是大力推广应用农业节水技术可显著降低粮食生产水足迹,但现有技术在部分区域的潜力尚未充分挖掘。通过农业节水新质生产力驱动,开展多维度全过程用水管理,实现粮食生产-消费环节的生物-农艺-工程-管理综合节水,构建农业高效科学用水新理论与新方法,是解决粮食生产面临水资源短缺困境的重要举措。三是针对粮食生产面临的水问题与挑战,应积极做好“统筹蓝水(灌溉)与绿水(降水)利用”“统筹实体水和虚拟水耦合调控”“统筹国内和国际粮食虚拟水贸易”“统筹生物-农艺-工程和管理节水措施”等“四个统筹”,实现粮食生产和消费全过程用水调控,为保障国家水安全和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与技术支撑。

赵兵致辞_副本.jpg
赵兵致辞

赵兵介绍了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概况和有关工作开展情况,表示《报告》数据详实、分析透彻,为系统了解中国粮食生产用水特征及面临的水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所提出的粮食与水问题解决思路也为世界其他面临同样问题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重要借鉴。希望借助《报告》的发布,进一步加强世界粮食计划署与中国有关机构和组织更多务实合作,共同参与全球粮食与水资源相关议题,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方案。

发布会现场_副本.jpg
发布会现场

发布会由《报告》编写工作组副组长、科研院院长赵西宁研究员主持,《报告》编写工作组副组长孙世坤教授介绍报告主要内容。陕西省水利厅、陕西省农业农村厅有关部门,杨凌示范区水务局,学校水建学院、水足迹与虚拟水工作组师生代表等50余人参加发布会。

321A5570_副本_副本.jpg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