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添彩党旗】(18)蔡焕杰:做事业发展的“铺路石”

“我是我的老师们一步步辛苦培养带出来的,我希望能把老师们的精神传承下去,为团队、为学校事业发展做好我们这一代人该做的事。”

留校工作近40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宝钢教师奖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持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30余项科研项目,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励10余项……荣誉等身,蔡焕杰却淡然处之,依然奋斗在教学、科研一线,甘做事业发展的“铺路石”。

蔡焕杰配图.jpg

“要立足长远建真团队”

创新团队和创新能力建设是学校年度工作主题。对创新团队建设,蔡焕杰有着自己的思考。他表示,一定要立足长远建真团队。

蔡焕杰表示,团队建设,立足长远十分重要。如果没有长远目标,而只是围绕近期目标开展工作,那么目标实现团队就会解散,再围绕新的目标组建新团队,这样只能是小团队的循环往复。这样的团队不会长久,也不会产出大成果、作出大贡献。

在蔡焕杰看来,建设真团队,长远目标是基础,还应具备三个方面的要素。首先,团队要团结,有凝聚力、向心力。其次,要有一个好的团队带头人,能团结带领团队成员围绕共同目标努力奋斗。第三,团队成员要具备奉献精神,做到团队利益至上。

从曾经的团队成员到如今的团队带头人、学科群首席专家,无论身份如何转换,蔡焕杰始终如一,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团队发展作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凝练交叉很重要”

作为农业高效用水与区域水安全学科群首席专家,在第一轮“双一流”建设中,蔡焕杰带领学科群团队在基础研究、重大成果培育、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成效显著,有效支撑了学科群建设目标。目前,学科群正在积极开展第二轮建设。

“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有遗憾,就是缺少高水平成果和国家级大奖。大家认真分析、仔细研讨后认为,主要还是凝练不够,在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也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我们围绕4个方向整合形成作物耗水过程与调控、适水发展与智能灌溉、旱作节水技术与产品、农业水利工程及管理4个大团队,力争尽快补齐短板,在重点人才、重点项目、重大成果、关键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和动力。”

蔡焕杰表示,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为农业高效用水相关学科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通过认真梳理,团队已进一步明晰了思路,做好了规划,吸纳了一些新成员加入,进行了系统布局。比如作物耗水过程与调控团队就吸纳了园艺学院李建明教授团队加入,适水发展与智能灌溉团队吸纳了信息学院张宏鸣教授团队加入,农业水利工程及管理吸纳了经管学院陈伟教授团队加入,力争在智慧农业水利等方面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取得一些突破性的成果。

蔡焕杰表示,多学科队伍在一起,可以让大家建立起一种广泛的联系。即便是建设周期结束,大家还可以围绕共同目标一起合作开展工作,继续为学科建设作出贡献。

“我也是集体的一分子”

除了学科团队负责人,蔡焕杰还担任农业水利工程系党支部书记。蔡焕杰表示,支部党员比例高,年轻人较多。作为一名有着27年党龄的党员,有义务担起支部书记的职责,为年轻人做好表率。

“我永远都是集体的一分子。哪里有需要,我就要带头‘出现’在哪里。”从提着小黑板、挂图跟着老师听课的助教,到现在已是二级教授却依然坚守三尺讲台,为本科生讲授“灌溉排水工程学”、为研究生讲授“灌溉排水理论与技术”课程,在人才培养上,蔡焕杰依然亲力亲为。

“年轻人上有老、下有小,还要忙自己的事业。作为过来人,能多分担一点是一点。”让蔡焕杰感到欣慰的是,无论是本科教学、学科评估,还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千人学术会议等,年轻人总是冲在前面,不喊苦累,不计报酬,为了集体的荣誉努力作出个人的贡献。

“从熊运章、朱凤书等老先生到现在,我们团队的事业能不断发展壮大、开拓创新,主要得益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批年轻人。”此外,团队还为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李世瑶就是其中一位。2017年李世瑶博士毕业,选择回贵州农村老家,通过自己所学改变家乡传统落后的农业种植模式。导师蔡焕杰通过和他长聊,坚定支持他的选择。回到家乡后,李世瑶引进学校小麦良种“西农979”和当地玉米品种,研究的“夏玉米+冬小麦”的轮作模式在当地得到推广。他还成立专业合作社种植草莓、西瓜等经济作物,带动村民脱贫致富,荣获贵州省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采访最后,蔡焕杰表示,看到年轻人不断成长并开始挑起大梁,看到事业后继有人,心里特别高兴。自己将一如既往做好本职工作,为团队、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