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西农往事】(19)“飞龙”腾飞的故事

1978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序幕,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对小麦收获机械要求十分迫切。那时,小麦联合收割机国内国外已有不少成熟机型,但因体型庞大、造价昂贵,当时的中国农村既买不起,也用不起,不适合当时的农村生产现状,研制适合国情的中国式小麦联合收获机就成为当务之急。

1986年5月,经陕西省科委、省农机局批准正式立题小联收机项目。以农机系祝永昌、邵维民为主持人,穆浩民,陈铮为主要参加人,带领杨铁牛、李小昱、杜白石、吕新民等中青年教师,组成了一个团结互助、能打硬仗的科研团队。

课题组将目光瞄准了15马力小四轮拖拉机,这种拖拉机在当时农村普遍使用,全国持有量约700万台,陕西约有20多万台,如果能为该型拖拉机配套造价低廉、适用可靠的联合收割机,不仅能够进一步拓展拖拉机的使用范围,更能大幅降低联收机的造价,满足小麦收割季节“农口夺食”的急需。

然而,想法很丰满,但现实却很骨感。国内多数专家认为,研制15马力小四轮拖拉机配套联收机肯定是“死路一条”,因为配套动力不足,但课题组“不信这个邪”,决定自己动手先做试验再下结论。

课题组自行设计、制作了一套专用试验台架,集中全力进行了两年的脱粒滚筒台架优化试验,得出了在保持必要喂入量且满足脱粒清选工作性能要求的前提下,保证功耗最低的脱粒滚筒的结构形式和工作参数。经过两年300多次的反复试验,最终成功解决了学术界争论不休的技术难题。

整机研制中,课题组屡次遇到上级业务部门和协作单位不配合的困境,一次,祝永昌和穆浩民去省农机局催拨经费,没成想得到时任局长“西农课题怎么还没停”的难堪,但大家咬紧牙关,坚定不移坚持了下来。

1987年台架试验结束后,课题组立刻开始试验样机的设计,并在农机实习工厂进行样机试制。1988年夏收前,可一次性完成收割、脱粒、清选的两台样机在杨凌、扶风、武功、永寿、长武等地进行了田间收割性能试验和适应性试验。

1988年9月,该项目通过研制鉴定,陕西省科委和省农机管理局组织的鉴定委员会认为,“该研究成果在国内小型联合收割机设计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填补了15马力小四轮拖拉机配套悬挂式联合收割机的空白。”

这一年是中国龙年,因此课题组将该机型命名为“飞龙”。希望成果在龙年开始起飞,为中国小麦收获机械化贡献力量。

4L-0.75小型谷物联收机鉴定成功后,得到不少厂家的青睐,陕西省汉中收获机械厂拔得头筹,在试生产和实际使用中表现良好,因而一炮走红。中国农机领域权威报纸《中国农机化报》以《联合收割机遭“抢”之后》为题,报道了小联收机在市场的受欢迎程度。


1991年6月,飞龙联合收割机在洛阳进行现场演示

1996年4月,《中国农机化报》又发表了一篇名为《鸭子下出了鹅蛋》的文章, “汉中收获机械厂与西北农业大学合作终于选出了一种适合中小规模经营、廉价实用,可与15-18马力小四轮拖拉机相配套的小型背负式配合收割机,并以令人信服的实地作业性能,大受农民欢迎,它使我国小麦收获真正全部实现机械化成为可能”。此后,飞龙4L-0.75型小麦联合收割机先后转让至全国10省(市、区)15个厂家,形成了全国共计年产10000台飞龙小联合的规模,企业每年新增利润4080万元,购机户每年净收入7800万元,因机收减少损失,农户可增收4700万元。

课题组深知,科研人员要亲自参加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产品中间试验阶段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然而立题的24000元早已花费殆尽,课题组只得将大部分转让费用投入,开始了长达12年的“中试”及推广工作。课题组一方面组织人员到相关企业跟踪指导生产,鉴定检测试验,同时依托校办工厂,进行改进试验及生产试验。

全体成员抱着一心为农机化事业坚持奋斗的信念,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连续八年除完成教学任务外,礼拜天、节假日全部投入到图纸改进、设计和试生产。

夏收季节,大家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在田间地头忙碌,跟机作业考察机器工作状况,排除故障,坚持对用户进行访问,掌握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邵维民刚做完手术,不顾高原反应,就出现在海拔2800米的青海互助县田间试验场地。祝永昌和穆浩民赴河南推广技术,在三门峡西站下车已晚,旅社全部客满,大冬天只好在街边的一个烤红薯炉子旁取暖,坐等天亮,让当地晨练的人误以为是讨饭的叫花子。

校办实习工厂连续3年每年生产20台“飞龙”投放市场,然后进行跟踪试验,中试期间对图纸进行了三次重大改进,先后改进了传动系统、清选装置、接粮装置、割台振动、排草轮等。课题组将实验成果和改进后的图纸又无偿提供给生产厂家,使工厂产品质量不断得到提高,满足了市场需求,使“飞龙”小联合在市场上站住了脚,获得了高度赞誉。1992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6年获陕西省人民政府产学研联合开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7年获批国家科委批准“九五”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

在“飞龙”小联收机研制中,结合教学任务,祝永昌、邵维民指导陈虹、薛文通、李元觉、杨铁牛等多名研究生,让他们受到了真刀真枪的科学研究训练,写出了多篇有价值的毕业论文,本科生30余人毕业设计与小联收机研制相关,特别是金工实习课,同学们直接参与实际产品生产,责任心和积极性很高,提高了实习课的质量。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课题组围绕“飞龙”小型联合收割机研制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奖励及国家专利局实用新型专利证书等8项,最终,“飞龙”在中国大地上实现了腾飞!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