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这是一年中最关键的阶段

早上七点半,实验员魏春莉来到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准备间,查看农杆菌的生长状态,之后她就要马不停蹄地去温室采麦穗、清洗、消毒、剥胚、进行转化实验,一直工作到中午12点。

工作人员魏春莉在操作间进行麦粒表面消毒.jpg
工作人员魏春莉在操作间进行麦粒表面消毒

这是她一天中最忙的时候。同样的工作每天都在重复,源源不断地为我校农学、植保、生命、资环等学院相关的科研工作者提供优质的实验新材料——转基因小麦。基因转化需要合适的植物受体,平台所培育的小麦幼胚只有在特定的一天是接受转化的最佳状态。为了完成既定的工作计划,魏春莉和同事坚定地留在了岗位上。

科研工作一旦开始,环环相扣。除了每天早上的转化工作外,魏春莉和同事还要对之前转化好的材料进行继代培养。从转化到形成愈伤组织、分化、生根,前后共七十天,每个阶段需要的培养基不同,必须及时更换。

“除了做转化,之前的工作也不能耽误。如果停一个星期,这一整批就白费了”,魏春莉说,“别人都能停,我们不能停。”

为了克服引进转基因技术的局限性,重点实验室主任康振生院士在今年元月给小麦转基因平台负责人黄雪玲高级实验师下达了任务,要求她们将基因转化扩展到其他小麦品种中。

从元月底开始,平台进行了小麦品种准备,挑选了西农979、西农511、兴资9104和济麦22四个品种,移栽入温室。三月初,这些品种已经相继进入了开花期,此时正适合进行转化操作。

“这是一年中最关键的阶段,如果错过就做不成了,只能等来年再准备麦子。”黄雪玲介绍。

不同品种的麦子相继进入最佳转化时期,转化实验一天都不能耽误,因此平台上半年的工作重点全落在了三月到四月这段时间,工作量比往日增加了一倍。谈到疫情期间坚守岗位,实验员李平说:“我们也明白这些实验的重要性,有困难就克服困难。”

晚上十一点,重点实验室楼内还是灯火通明。在重点实验室双带头人党支部的带领下,各个岗位都在做着同样的坚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丰产丰收、粮食安全和种业攻关是我校一直以来科研工作的重点方向,重点实验室工作人员们在疫情期间积极留守、主动担当,保证实验室“全平台,全天候”开放,为全校师生科研工作的顺利进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关键阶段的坚守,国家战略的聚焦,齐心协力的奋战,这应该就是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源源不断产出科技成果的秘密。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