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以耕读教育赋能强农兴农使命

耕读教育是农林院校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2022年,农学院通过构建“一载体、三课堂、五融合”耕读教育新模式,培养学生学农、知农、爱农、为农、强农、兴农情怀,引导学生主动把美好青春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火热实践,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学院以“耕”强体,以“读”润心,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认知规律,夯实“一个载体”——“麦文化”耕读工作室,打通“三个课堂”——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促进劳动育人与德、智、体、美“五育融合”,构建高质量“沉浸式”“多感知式”“交互式”耕读教育新模式。

夯实一个载体:“麦文化”耕读工作室

学院围绕“勤耕重读”总要求,依托“麦文化”学科特色,以“用耕读精神砥砺学生品质,用耕读教育培育卓越农林人才”为目标,打造“五谷文化节”“后稷勤耕季”“耕读大讲堂”等系列品牌活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

一是举办“五谷文化节”。在五月份麦收前夕开展“五谷文化节”系列活动,依托学科特色优势,开展“麦文化厨艺大讲堂”“万亩麦田来野餐”“科研成果,你我共品”“粒粒皆辛苦五谷画工艺品制作大赛”等系列文化活动,增强专业自信,践行知农爱农。

二是开展“后稷勤耕季”。依托专业特色实践,贯穿全年开展“小麦玉米高产竞赛”“小神农多熟种植竞赛”“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涉农行业探秘”等系列活动,鼓励学生走进田野走进乡村,感悟乡土文化,在专业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践行强农兴农。

三是设立“耕读大讲堂”。每月邀请一位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或行业领军,开展耕读文化、耕读精神、行业前景的专题报告,普及耕读文化,传承耕读精神。在耕读大讲堂中持续展现专业特色,引导学生传承西农文化,弘扬“西农精神”。

打通三个课堂: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

基于提升涉农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打通耕读教育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之间的壁垒,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线上与线下充分融合,实现从知识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知识的全域贯通,实现耕读教育的无界化和立体化。

一是持续巩固第一课堂的“劳育课程”和“课程劳育”。构建涵盖“大国三农”通识课程、农学经典课程和生产劳动课程三大模块贯通融合的课程体系,创办“麦芒”系列学术论坛。根据农学类专业特点,将耕读教育融合到专业课程学习中,在活动中设立劳动教育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走进田间地头记录作物生长和学习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投身专业实践的过程中提升专业认同感。

二是重视第二课堂的耕读实践和社会实践。深入中西部农村社会,开展组织化的大学生乡村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构建特色鲜明、服务社会的实践教学体系,促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前沿知识和研究成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一懂两爱”的三农情怀,养成学生自觉服务“三农”、服务国家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品格。

三是加强第三课堂的网络思政耕读教育。把网络平台作为耕读育人的线上主阵地,创新形式、提升品质、丰富内涵,切实增强耕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等,开展学习赵洪璋院士、李振声院士、王辉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扎根杨凌、服务“三农”、矢志强农报国的先进事迹活动,让学生在耕读文化浸润中厚植家国情怀,树立担当意识,涵养耕读精神。

实现五育融合:耕读教育与德智体美相互融通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把握新时代耕读教育内涵,将耕读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院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发挥耕读教育具有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大力培养知农爱农卓越农林人才。

一是将耕读教育融入思政教育,实现以劳树德。将耕读教育融入“四史”教育全过程,在每周政治理论学习和党团课中开设耕读专题;学院副书记和辅导员加入劳动教育教研室,在理论课程和日常思政中突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开展以“耕读中国”“大国三农”为主题的诵读经典、主题辩论等活动,让耕读精神深入学生内心。

二是将耕读教育融入专业实践,实现以劳增智。将耕读教育融合到专业课程学习中,设立耕读教学实践环节;根据学生年级特点和认知层次,开展“科研技能训练”“小神农多熟种植活动”等专业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依托学校场站和地方政府的产业园区,建立了一批劳动教育和耕读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与思考中厚植“三农”情怀。

三是将耕读教育融入实践课堂,实现以劳强体。推动耕读教育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就业实习的有机融合。依托学科优势,开展“农科学子联合实践行动”“助力春耕生产”等活动,在实践中感悟耕读价值;围绕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开展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淬炼耕读精神。

四是将耕读教育融入文化育人,实现以劳育美。持续深耕“赵洪璋主题文化长廊”,引导学生感悟“好逸恶劳,毁也”的劳模精神;开展系列“五谷画”艺术创作大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精美艺术,提升学生在劳动中发现美、感悟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结合劳动节、农民丰收节、粮食安全日等节点,打造“麦文化—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让学生成为耕读教育的受教者、受益者。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