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夏时节,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的茂县,瑞雪、瑞香红等果树遍布岷江岸边,树木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为助力苹果产业发展,我校苹果科技专家团队再次来到岷江上游的茂县,深入田间地头“把脉问诊”,手把手教学为产业发展“添柴加薪”。
上树修剪做示范,技术到位促提升
初夏时节,岷江上游河谷地带,云耕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瑞雪、瑞香红等200亩新优品种,成排的矮砧密植果树整齐排列,枝头青果已长至樱桃大小,正是苹果疏果扭枝的关键时期。
顾不得刚下过雨的泥泞,果园里,赵政阳教授一行针对果农关心的病虫害防治、果树修剪、水肥管理等问题展开详细讲解。“夏季修剪要注重通风透光,去除过密枝、病弱枝,既能减少养分消耗,还能降低病害风险”。赵政阳手拿剪刀,一边示范疏枝疏果技巧,一边强调操作要点。
看到站在后排的40余位合作社社员伸长脖子够着看,年过六旬的赵政阳又一次站到梯子上,“大家看看这两个枝条,为什么一个果子也没有?太密闭了!”说完,教授左手拉枝,右手拿剪刀,手起刀落,剪掉多余枝条。“咱们这里水肥条件好,夏季枝条生长量大,要错位修剪,打开光路。”剪完之后赵政阳又解释了原因。
树上教授讲得仔细,现场果农听得认真,大家纷纷感慨道:“以前靠经验,以后要学技术!专家讲得通俗易懂,这下心里有底了!”
算好果园经济账,走宽果农致富路
产业发展,生产技术很关键,成本管理也是一个大学问。凤仪镇静州村为发展集体经济,三年前种植了瑞雪等新品种50亩,去年初结果产量达到80000斤,成功收回一多半成本,丰厚的收益让村两委对产业发展信心倍增。“提高收益首先要降低成本,苹果生产的成本主要来自人工和生产资料。”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苹果收益?面对大家关心的问题,赵政阳一边从地头走到地尾,从树根看到树梢,一边与村委会成员、与当地技术员交流。
“同时还要提高单位面积的效益,瑞雪树一般结果40-50个为好,75以上每斤4元一棵树也能卖200元以上”。说完赵政阳指着一棵结满幼果的果树问:“这棵树你们留了多少果子?”“想着多卖些钱,留了60个”,村上的技术员回答道。“看来观念的转变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赵政阳一脸认真的说,“多套20个袋子成本增加20元,商品果减少将近一半,舍不得数量,怎样才能有个好果子?”
“是呀,三三得九不如二五一十,种苹果看来还得注重产品质量和效益,才能带来更好的经济回报。”夕阳西下,大学专家与羌族果农之间有关果园经济账的讨论仍在继续……
校地携手抓产业,五新模式谱新篇
茂县地跨岷江和涪江上游高山河谷地带,海拔高低悬殊,垂直气候和地区气候明显,日照时间长,土壤酸碱度适中,苹果种植历史悠久,是全国首批优质苹果商品生产基地县之一。科技成果从黄土高原向西南冷凉高地辐射,既是学校有组织研发推广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服务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国家使命。经前期沟通,学校与茂县签署苹果专家工作站协议。5月21日,在茂县举行的苹果产业发展座谈会上,苹果专家工作站正式揭牌成立。
会上,发布了《“瑞雪”“瑞香红”生产技术规程》,举行茂县苹果专家工作站等揭牌仪式。茂县县委书记唐远益表示,茂县将全力营造一流科研环境,为专家团队提供全方位、全周期服务保障,助力专家团队在茂县这片沃土上深耕细作、结出硕果。阿坝州副州长旺娜希望深化与专家团队在技术升级、人才共育、产业拓展等方面的合作,携手打造川西北高原特色水果产业带,书写“小苹果成就大产业”的新篇章。
茂县苹果专家工作站的成立,将以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及新农人等“五新理念”推动西南冷凉高地特色苹果产业发展。特别是创新校地合作模式,以学校与茂县合作为主体,主动联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阿坝州农业农村局、茂汶苹果协会、新品种苗木生产授权经营企业等全链条主体,政产学研用共同发力,以期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海拔3000米的九顶山间、大雨初霁的岷江岸边、坪头羌寨、宗渠村……两天多时间里,学校专家上山下地,进村入户,在岷江岸边的羌族村寨播下了科技的种子,更托举起村民的幸福生活。
编辑:王学锋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