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第二届陕西青年地学论坛顺利召开

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等单位青年科学家发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等单位承办的第二届陕西青年地学论坛于7月30日在杨凌国际会展中心酒店顺利召开,本次论坛共设有8个议题,200余名地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应邀参会。

大会现场_副本.jpg
大会现场

应我校党委副书记邬小撑、陕西省青年地学论坛理事长王云强、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副院长陈怡平等人的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晓静,陕西省公共科学素质发展联名理事长丁德科、中国科学院院士邵明安、中国科学院院士朴世龙等人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流方式,与与会老师同学展开了深刻的学术交流和探讨;大会由资环学院副院长李志主持。

会上,邬小撑向出席本次论坛的院士、领导嘉宾、专家学者及参会代表们表示欢迎;随后介绍了我校的建校历史和发展历程,以及我校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促进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希望通过本次论坛的举办,彼此增进友谊、促进交流、加强合作,共谋创新发展;更好的促进“三农”事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郑晓静院士作了题为“力学与荒漠化”的报告,从力学,流体力学,风沙力学,风沙物理学等学科专业知识出发,结合理论研究建模、野外实时观测等方式,对风沙流/沙尘暴流场特性及其湍流结构、风沙环境下高雷诺数壁湍流结构及其演化机理、风沙灾害与沙化治理技术研究及示范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极大的服务于环境治理、国防战略等领域,推动了风沙环境力学的研究形成了风沙物理学的中国学派。同时其研究结果得到了风沙环境学、流体力学等专家的高度认可。郑院士跨学科研究取得重大成果启示着我们,在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今天,深入开展跨学科研究,不仅能够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引领,同时能够打破学科壁垒,倡导融合研究,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

丁德科作了题为“黄河流域公众科学素质与生态文明”的报告,以黄河流域公共科学素质不够作为演讲的切入点,引发了我们对科学素质与生态文明问题的思考,在我国成为创新性国家,建设科技强国成为重大决策的今天,只有立足于科技长信的大视野,促进公众科学素质的提高,持续夯实群众和社会基础,才能顺应时代要求,形成具有中国风格和科学素质的科学体系。陕西省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省份,近年来通过搭建素质教育研究平台、加强创新型科学文化推广和城乡科普等做法,在科学素质文化文明的推广走在了国内的前列。

邵明安从三个方面出发,系统性的介绍了三北防护林的战略地位、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应对途径。三北防护林工程分“三个阶段”、“八个工程”、预计历时73年,从蒙新地区、东北西部、黄土高原、华北北部四个地区出发,以防风固沙、农田防护、保持水土为战略目标,将森林的覆盖率从5.05%提高到15.95%,目前已完成前五期的工程,三北防护林工作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生态、经济效应;一是社会效应,三北防护林的工作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丰富了生态文化,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普遍也得到了提高,在“三北防护”工作中也涌现出了许多英雄模范,铸造了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为核心的“三北精神”,使得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不断提升;二是生态效应,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呈现稳中向好的趋势,自然生态系统恶化的趋势基本得到了遏制,风沙危害得到了有效的缓解,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促使农牧屏障日益完备,截至2020年年底,五期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527.17公顷,40多年累积完成造林保存面积达3174.29万公顷;三是经济效应,三北防护林有效促进了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对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顺利实施,保障中华民族生产发展空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巩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推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朴世龙从气候变化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了团队在全球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面的研究成果。首先介绍了气候变化背景下过去几十年全球陆生植被生长的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认为二氧化碳是驱动全球植被变绿的主要因素,而气候变化则是导致高纬度地区植被变绿的主要因素。接下来则深入探讨了北方高纬度地区植被生产力等值线变化率与温度等值线变化速率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还利用遥感数据、生态系统模型和观测的时序数据,从植被生长、春季物候提前以及陆地碳汇在过去三十年时间均出现了失敏效应,对传统的古气候重建方法和气候变化对碳循环的影响机质提出了挑战。

8个分会场的报告也精彩纷呈,会场气氛热烈,与会师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和探讨;每个分会场还评选出了2个优秀学生报告,并颁发了荣誉证书。

此次论坛在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更好的彰显了“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宗旨,充分团结和凝聚地学青年力量,互融互通、探究学术前沿、展望未来发展,共同为地球科学领域学术进步和学科发展,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编辑:王婷

终审:李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