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焦点

第六届植物—生物互作国际会议线上举办

10月9日至11日,由我校主办的“第六届植物—生物互作国际会议”在线上举行,国内外研究者相聚云端,交流研讨国际植物—生物互作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进展。副校长罗军和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康振生院士在我校主会场先后致辞。

第六届植物-生物互作国际会议线上开幕_副本.jpg
第六届植物-生物互作国际会议线上开幕

在自然界,植物与生物间存在广泛的相互作用,其中病虫草等危险生物是农作物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为展示“国际植物—生物互作”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促进全世界该领域科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第六届植物—生物互作国际会议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顺利举办。

此次大会呈现出三大特点。

一是内容新颖。此次大会的主题是植物-生物互作和绿色农业。会议是在2008年、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和中国昆明、杨凌、南京、厦门召开的五次植物-生物互作国际会议的基础上,在我国召开的第六次国际学术会议。会议以全球绿色农业发展为目标,更加聚焦生物因子和植物间相互作用的内涵,首次设置了“生物间识别与群体感知”“效应子调控免疫机理”“免疫信号系统”“共生与菌群”“植物抗性与分子设计育种”“有害生物与农业生态”等6个专题,涉及植物学、微生物学、植物保护学、作物学等多个学科方向。

二是参与度高。此次大会共有123位国内外专家分别在6个专题分会场作报告,其人数为历届之最。国外专家有27人,其中包括植物-生物互作领域知名专家、美国科学院院士Xinnian Dong和Shenyang He,德国科隆大学教授Gunther Doehlemann、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Cyril Zipfel等。国内专家96人,其中包括河北大学康乐院士、中国科学院周俭民研究员、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周雪平研究员以及我校专家沈锡辉、王晓杰等。

三是组织高效。按计划,第六届会议应在2019年底举行,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会议一再推迟。今年,会议前期按线下准备,做了大量的工作,自8月份又调整为线上召开,经过不足2个月的准备终于如期举行。会议开通了3.3万个网络席位,向全世界免费开放。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何祖华研究员评价,这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为后疫情时代高效组织国际学术交流树立了样板。

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师生在线上参加大会2_副本.jpg
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师生在线上参加大会

植保学院师生在线上参加大会_副本.jpg
植保学院师生在线上参加大会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