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系统总结“十四五”期间农业高校生命科学领域的建设经验,科学谋划“十五五”学科发展路径,推动生命科学与传统农业学科交叉融合,4月2日,由生命学院主办的农业高校生命科学学院高质量发展与战略谋划研讨会在交流中心210顺利举办。
湘湖实验室(农业浙江省实验室)研究员林荣呈、广州大学教授孔凡江、深圳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刘宏涛、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应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继刚、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农业生物信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钦鹏等6位专家应邀出席。副校长孙马、未来农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郁飞、农学院院长李学军、植物保护学院院长郭军、园艺学院院长管清美以及学院全体院领导、教授委员会委员、各系室主任以及青年教师代表70余人参加。研讨会由学院党委书记徐三友主持。
孙马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欢迎,表示农业高校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使命,我们要以生命科学为引擎,驱动传统农业学科革新,破解“卡脖子”难题,筑牢粮食安全根基。他强调,科学谋划“十五五”发展,不仅是学院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更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历史节点,“农业高校生命科学学院高质量发展与战略谋划研讨会”的开展既是对过往成绩的总结,更是对未来路径的探索。
会上,生命学院院长王存教授代表学院向与会专家系统介绍了学院发展历程、“十四五”发展期间的具体举措与取得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挑战、学院发展目标任务等情况。他强调,学科布局结构支撑能力亟待强化,未来必须立足国家需求导向的基础研究,加快向新现象、新机制、新载体、新技术和新方法体系等“五新”特质研究转型。
与会专家围绕农业特色生物学发展方向与“十五五”布局、面向国家需求的科研创新与团队建设、新时代生物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及AI赋能的课程建设等四大方面展开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学科的发展需把握三个核心维度:一是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要进一步强化“国家任务”牵引,围绕种业振兴、低碳农业等重大需求,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创新联合体。二是强化学科交叉融合,筑牢粮食安全底线。聚焦农业生物种源等核心领域“卡脖子”技术短板,集中资源攻关,打破传统学科壁垒,实现“藏粮于技”的可持续路径。三是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培育新质生产力。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以“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为牵引,推动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与产业应用的无缝衔接,以“生物技术+数字技术”双轮驱动,开辟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赛道。
编辑:张晴
终审:刘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