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成果

【科研新进展】(401)动物医学院杨增岐教授课题组在抗PRV药物筛选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我校动物医学院杨增岐教授课题组和化学与药学院王俊儒教授课题组合作在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在线发表了题为“A bivalent β-carboline derivative inhibits macropinocytosis-dependent entry of pseudorabies virus by targeting the kinase DYRK1A”的研究论文。动物医学院王重阳博士和博士研究生胡若辰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王俊儒教授和杨增岐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伪狂犬病(PR)是由伪狂犬病毒(PRV)感染引起的严重危害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通常认为PRV的天然宿主为家猪和野猪。自2017年以来,国内出现多例人感染PRV的报道。然而,目前还没有针对PRV的有效药物。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具有抗病毒活性的化合物,是开发药物的有效手段。β-咔啉类化合物是一类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生物碱,其抗病毒活性较为突出。本研究从107种β-咔啉类化合物中筛选得到20种具有抗PRV活性的化合物,IC50值在0.032-4.08μM之间。其中,二聚体化合物45的抗病毒活性最强。试验结果表明45在病毒感染早期即可显著抑制其增殖,但是并不影响PRV吸附细胞,主要作用于PRV的入侵阶段。进一步研究发现45通过靶向DYRK1A抑制巨胞饮作用,从而抑制PRV入侵HeLa细胞。体内试验结果显示45能有效提高感染PRV小鼠的存活率。

成果图片_副本.jpg
化合物45处理后显著提高PRV感染小鼠的存活率

上述研究结果揭示了β-咔啉类化合物在开发抗PRV药物中的潜在价值,同时为探索β-咔啉类化合物的抗病毒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3603)等相关项目的支持。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1925823002478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