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在国际遥感领域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发表了题为“Estimation of global ecosystem isohydricity from solar-induce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nd meteorological datasets”的研究论文。科研助理薛金儒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吕肖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刘准桥副研究员和悉尼科技大学卓越教授Alfredo Huete为合作者。
气候变暖伴随着旱灾和热浪的频率和强度的空前增加。其中,土壤水分的缺乏和较高的蒸汽压亏缺(VPD)会使得植物调整其水分的利用策略,包括缩小气孔导度进而减少通过蒸腾产生的水分损失,以及增加木质部导水率以提高从根到叶的水分传输等。研究生态系统植被等水性的变化对于评估干旱和热浪对区域和全球碳水循环、粮食安全以及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至关重要。然而,迄今为止的大多数植物等水性研究仅限于单个植物或物种。生态系统的等水性估计主要涉及使用微波衍生的植被光学深(VOD)数据的昼夜变化,但此方法基于的一些潜在假设引入了许多不确定性。
针对上述问题,吕肖良研究员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的全球生态系统等水性评估新方法。根据TROPOMI卫星SIF产品和气象数据集估算了全球生态系统的等水性。该研究提出了一个定量框架,通过利用可获取的数据来估算大尺度生态系统的等水性,为更有效地表征植物在干旱胁迫下的水分利用策略提供了实用方法。
基于SIF的全球植被等水性分布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4425724001792?dgcid=author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071328,41901293),中国高校科学基金(24520212452021125) 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452023027)的资助。
编辑:张晴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