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现场
主讲人刘翌
11月19日晚,由校团委、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共同举办的“人文讲坛”第七讲在信工学院副201会议室顺利开讲,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刘翌老师应邀为大家带来“西方人眼中的《红楼梦》——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研究”。来自各院系近百名同学参加,活动现场座无虚席。
正确认识“误读” 理性面对“差异”
刘翌老师首先就“误读”的含义与分类作出明确解释,并通过电影《刮痧》的导入引出横向误读之跨文化交流。她指出无意识“误读”的原因不仅在于译者对语源文化不了解或受本民族文化背景制约,还在于价值观念的不同,而有意识“误读”是为了关照译入语读者和预测潜在读者的期待视野消除源入语意与译入语意的区别。经过理性的分析,“误读”的概念逐渐清晰在同学们的脑海。
误读——创造性的背叛
“误读”一定是错误的吗?是谁造成了“误读”?红楼梦中哪些内容最容易被“误读”?面对这些疑问,同学们各有所思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些许看法。刘翌通过印度佛教的汉译、寒山诗在美国的风靡现象、林纾的译作等例子指出“误读”不一定是错误的,造成“误读”的关键在于人们的社会思维方式不同、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传统文化底蕴的不同等。红楼梦中人物名字的“误读”——“黛玉”被误读为“Black Jade”,“怡红公子”被误读为“Green Boy”令同学们记忆尤深。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在刘翌一句句的解说中清晰凸显。
《红楼梦》是传统文化底蕴之上的明珠、是中国梦更是世界梦。在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新旧文化的相互冲突的局面下,刘翌对同学们给予了厚望:要紧紧围绕中国文化的核心、始终弘扬中国文明精神,让中华文化盛开世界各地。
互动环节,刘翌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出解答“读书笔记该如何做能让人更深刻地记住内容,关键在于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不要亦步亦趋,人云亦云”、“创造特定人物形象要注意唤起人的情感,从人的角度出发”、“看待事物应从多方面考虑,但是解读著作也要尽量避免曲解原著”。刘老师的建议独到新颖却又发人深省。
幽默诙谐、夸张又不失稳重,刘翌老师的讲座风格和博学多识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阵激烈的掌声中,人文讲坛第七期完美地落下了帷幕。
编辑:王婷
终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