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作为一种社会力量为民声反应提供多元化渠道,并且能很好的监督司法和行政的透明与公正”,“不,也许媒介舆论监督司法的运转,但是当它发展成为舆论暴力时,却也更大的绑架了司法公正,严重影响司法独立,对社会民主构建、法治进程没有积极意义”……12月21日晚,国际交流中心一层咖啡厅内,争论声、掌声、笑声此起彼伏,这是第三期研究生学术沙龙 “真相与假象——媒介素养漫谈”的活动现场。
“在一个媒介围城的时代,我们靠媒介获取信息,媒介构建我们的认知。在这个第五媒体崛起的时代,我们需要媒介素养来看清这个世界,那么,什么是媒介素养?研究生的媒介素养如何形成?”第三期研究生学术沙龙在漫谈中对这一系列问题一一作出详细解答与探讨。
人文学院学工秘书梁成山首先结合自己在媒体五年的工作经验,就以上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面对五花八门的媒介,研究生应该用理性的眼光认清“媒介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区别,避免媒介“定义”自己的生活,对媒介的批评能力极为重要。论及“媒介素养”时,他谈到,媒介素养不仅是一场文化的民主运动,还是一种公民素质的教育理念。研究生应该从媒介的自主性使用、信息的批判性解读、个人的终身学习等角度出发,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具备认清事实、思考事实的能力。
讨论环节,来自全校不同专业的同学纷纷就此发表意见。环境法专业的李元吉同学认为,大众传媒充斥着各种情绪,误导事实真相,很多重大事件还威胁到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同学们应该反思这种舆论暴力。社会学的张俊瑶却说,现行司法体制不足以让人信服,传媒和舆论力量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并且媒介的多元化发展能够让我们不断看清事实真相。环境法专业的徐昊则从日后媒体发展趋势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最后,此次沙龙在大家激烈的讨论中顺利结束。
随着本学期最后一次学术沙龙活动的结束,由校团委、校研究生会主办,人文学院团工委、研究生分会承办的我校第一届研究生学术文化艺术节之学术沙龙活动也圆满落下帷幕。此次活动前后为期一个多月,通过开展系列学术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提高了我校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挖掘了优秀学术人才,促进不同专业间研究生的学术交流。
沙龙现场
现场讨论
终审: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