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园地

【别样征途】我们在榆林试验站的日子

【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1 我们的大家庭_副本.jpg

我们的大家庭


“每天都是大烩菜、饸饹面,这样的日子啥时候才能过完啊?”刚到榆林试验站一星期的我们不时哀叹着单调的饭菜。一眨眼间,离开基地的前一天,大家却不约而同地又盛了满满一碗饸饹面说道:“这是最后一次吃饸饹面了,这个味道以后想吃也不会有了”。时间真是让人最猝不及防的东西,恍惚间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就要结束了,你收获了什么呢?


科技创新引领,师生共话丰收佳绩

榆林的5月,冷风飕飕,不时扬起阵阵沙尘。五一小长假,劳作的日子,也是榆林站的开始。课题组教师在试验站带领20余名研究生和农民工一起划区、排种、开沟、播种、镇压……。

“研究生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更多得是要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让你们‘接地气’,和农民工一起劳作,是为了能够和农民工们‘打成一片’,做到沟通无误,合理安排人员工作;同时还要做到观大势、谋全局,根据天气、地势、工人数量等,因地、因时制宜,画好播种‘蓝图’,才能保证播种工作能够准确无误的顺利进行。”高金锋副教授一边挥动着手中的锄头一边说到。

“科研创新的‘灵感’都来自生产一线,只有在生产中发现了问题,我们才能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去解决,这也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方向”。校外基地合作导师、国家食用豆产业技术体系榆林试验站站长王斌研究员带领研究生在基地县调研时强调。

骄阳似火的8月,由不同品种(系)的荞麦、红彤彤的高粱、随风摇曳的谷(糜)穗构成了试验示范站五颜六色美丽画卷。“今年试验示范站试验进展顺利,杂粮资源鉴选评价与繁殖材料4500余份,品种适应性评价、定位试验、谷豆间作、覆膜栽培、生物炭、化控、肥料、遮光等栽培试验120余项,专门为研究生设计的试验内容有60余项……”田礼欣博士如数家珍。


多彩基地生活,苦乐共品成长

相比于知识与技能的储备,我们更舍不得的是老师们带给我们的“无价财富”——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共聚在此刻此地。基地的日子是苦闷的,一旦有了一群可爱的小伙伴们,日子一下就多姿多彩起来。

播种在盛夏,收获在初冬。季夏的榆林在太阳下山之后就会很凉爽,我们会在基地的院子里乘凉、喂蚊子,有时聊着试验,有时“扯闲篇”,也有时会找点儿时的乐子玩一玩;而榆林的秋季总是很短暂,总会在我们赶着收获的进度,霜冻就悄悄到来,到这时唯有“迷彩大棉袄”可以抵御刺骨的寒风,我们也会在一望无际的田里抱团取暖。


2 定边荞麦花海_副本.jpg

定边荞麦花海


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起床,然后开始一天的生活,直到下午5点半才能结束一天的田园生活。有时为了赶进度我们也会“挑灯夜战”,晚上在考种室内进行后续加工——分解植株、称量鲜干重、测量其他性状指标;有时领着超大超重的大箱子,赶往地里,测叶绿素荧光参数指标等工作,一蹲就到半夜,这样的日子成了这些年努力的印记。

原来需要师兄叫起床的冷佳俊也在第二年的基地实践中,成长为师兄,主动叫其他小伙伴起床,为分担师弟师妹科研任务,变得成熟稳重起来;而刚来基地碰到毛毛虫都会吓哭鼻子的专业硕士郭淑青,经过170多天的基地实践,俨然变成了骑着三轮车,带领师弟师妹穿梭在试验站的“女汉子”。

时光在流逝,我们都在悄悄的成长。在榆林试验站的日子,是我们一起奋斗的最美印记。在这里,我们更加明白什么是责任与担当,什么是陪伴与成长。而基地的成长故事依旧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李德利 农学院2019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生

编辑:韦玉珊

编发:林始莹

终审:靳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