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师生园地

【校园展厅】小气候里有大文章

【编者按】“师生园地”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等栏目。敬请广大师生及校友关注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50b6f30433e9411896686440efd322e5.jpg

洪波副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在校园里安排实验


2021年10月4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两位在“人类温度和压力感知”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获此殊荣。

与在新冠疫苗研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mRNA修饰技术相比,对冷热的反应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已经变得司空见惯。这一获奖结果不仅让很多诺奖预测者直呼“意外”,也让我校风景园林艺术学院的一支“小气候”研究团队获得了更大的鼓励。

人体的诸多生理感知功能如何与风景园林产生联系?这支团队通过小气候设计给出了答案。


小气候连接人体热舒适

小气候是相对于自然环境的微观概念,主要是人活动空间的风、光和热。这一概念由来已久,中国古代常说的“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实际上就是设计师们根据北半球气候特点进行的小气候营造。

利用建筑设计改善人居感受的观念一直存在,而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们经常会忽视景观改善人体舒适性的作用。以热舒适为例,不同人群对冷热的感知存在很大差异——深秋时节老年人最早拿出厚衣服抵御降温,初夏则是体型稍胖的人最先穿上短袖——因此让不同人群在热环境中感到舒适十分重要。

风景园林艺术学院副教授洪波介绍,直到上个世纪末,人们才逐渐关注到小气候在人体舒适度改善上起到的关键作用,并通过模拟研究、现场实测和问卷调查对这一理论进行完善,在小尺度环境——房屋中获得了相当成熟的气候舒适性研究的规律。

尽管对人体舒适度的研究趋于精确科学,但在多数微观尺度,比如街区的设计中景观仍难以与感观结合,造成了室外开放空间利用率降低,人居舒适性变差。


探秘小气候适宜性设计

随着城市人口增加,结合人体感知进行景观设计成为城市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怎样在学校、公园、街区等公共空间中让人群的热舒适度最大化?洪波带领“风景园林小气候适宜性设计团队”开始了研究。

与传统的景观设计不同,小气候设计主要通过常见的园林要素改变环境的风速、温度、湿度,在公共空间里营造出“夏消暑、冬保暖”的小气候。团队最初主要采用模型模拟微气候变化,从2015年起涉足实测改造项目,先后参与了西安部分城市公园及居民区景观改造,完成了“基于老年人热感知评价的城市公园开放空间优化设计”“基于室外热基准的儿童公园开放空间优化设计”“基于热基准的居住区开放空间气候响应”等一系列课题。

团队还以校园环境为基础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压力、情绪变化、活动强度等对校园人群热舒适的影响,从而确定出热舒适范围及景观改造方案。针对巴基斯坦留学生和中国学生文化背景差异,团队在校园里进行了跨文化背景的热感知研究,进一步为开放、包容大学校园景观建设科学化提供依据。

热感知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很大,不同气候区都有高校进行研究。而在内容和方向上,洪波团队在国内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有20余篇研究论文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目前,团队已经形成了一套基于热舒适评价的城市景观设计理论框架,包括运用栽植遮荫树引风、喷淋降温、改变下垫面材质降低辐射和通过地形塑造以防风等。


做好小气候的大文章

小气候从古代走到今天,以人为本的观念和应势而生、随势而变的设计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信号融合在设计理念中,而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行为学、心理学研究的深入让这些人文关怀变得更加科学和细致。

目前,我国城市人口的高密度聚集和不可避免的城市热岛让“健康城市”问题越来越突出。怎样实现城市的绿色、有序、正常运营逐渐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洪老师研究的方向在国内外学术界都属于很前沿,也为我们学院园林设计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思路。”风景园林艺术学院院长张延龙教授对洪波团队研究十分支持,她希望团队能够更好的发展,获得更多的国家项目基金支持,为健康城市建设提供新的西农智慧。

谈到未来的研究方向,洪波充满信心。他表示,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城市适老社区环境营造是必然的趋势,团队下一步的研究会更聚焦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人感觉到舒适,大家在户外活动中达到一个有活力的健康的状态,这就是我心中的美好城市,也是我们这个团队持续要做的大文章。”



作者:罗一诺,资源环境学院植物营养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王冯帆,经济管理学院金融专业2021级硕士研究生

编辑:黄绚

编发:林始莹

终审:靳军